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大 专家呼吁设专项资金扶持

 “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普遍较强,总体上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实现转型。因此,对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应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指数最低,迫切需要外部扶持,减轻城市转型压力。”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虹18日表示,对于东北城市,国家应当给予全方位扶持,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保障负担,应建立专项资金扶持。

  当日,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指数报告》和《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报告》等系列报告,描述资源型城市转型进展。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因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和经济总量的份额较高的城市。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经过数十年开采,许多资源型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始枯竭,资源型产业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在城市与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负担却愈加沉重,开采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愈加凸显。

  为此,国家近些年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实现城市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2016年,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强调通过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科技含量。2017年初,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针对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位震荡,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

  根据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报告,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50.8%的地级市的转型能力指数在均值以下,其中鸡西市、双鸭山市和南充市分值较低。

  “转型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创新能力强。内蒙古则主要因为经过持续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积累。”《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指数报告》这样写道。

  而《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报告》显示,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43.9%的被调查城市的转型压力得分位于均值之上。转型压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一带,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资源枯竭现象突出,老国企多,社会负担重。而南方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普遍较轻。

  从转型创新指数和转型预警指数看,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预警指数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区。

  去年4月,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度发布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系列指数。今年,该系列指数扩充,分别是转型能力指数、转型压力指数、转型创新指数和转型预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