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目标。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计划规划人口达34亿。
    规划人口34亿,大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到底谁来住?又该如何落实人口规划?
    一些西部、西南部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除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进目标聚焦在区域和城市间人口流动上。然而,现实中担当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却面临尴尬。近期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而且一些地方不仅面临引进人口难,还处于人口净流出的“失血”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马庆斌:
    今天这个问题是与原有的城市规划体制、城市发展的传统理念密切相关的。这么多新城规划雄心勃勃,说明一个问题,很多的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与新型城镇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搞新城,一方面对于城市发展、空间功能拓展、新的空间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人多了、产业多了,城市原有的空间装不下,就需要发展新城。但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城市往往搞新城重要的原因就是回避在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拆迁的矛盾、高昂的费用,建新城更容易一些。
    为什么要搞雄心勃勃的人口规模规划,一个城市一方面知道无法实现人口规模,背后却要给城市老百姓打造愿景,未来城市多么美好,实际上有更为切实的要求和需求,就是土地指标。过去很多年,一个城市没有更多的地可卖就意味着它的土地财政不是更加充裕,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影响还是依然存在的。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规划是科学的?很显然是在科学预测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和周边城市定位基础上进行规划。以往很多城市为了要土地,反过来推人口规模,再拿假设规模去要土地,显然这种规划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这种亢奋的、雄心勃勃的新城的规划会存在?一方面肯定是为了城市吸引更多人的未来投资,为老百姓、为市民创造更美好愿景,但是亢奋雄心勃勃的规划往往弊端是很明显。
    第一、求大、求快,显然会带来很多弊端。土地资源浪费了,一方面很多城市缺地,农地大量的被侵蚀,背后粮食安全也值得我们深思。很多的粮袋子、菜篮子现在都被房子给占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粮价、菜价有问题,也与城市发展理念有关系。
    第二、新城如果过度去建设,你会发现很多城市一方面是旧城道路很破烂,年久失修,甚至垃圾处理都成问题,但是旁边又是一个漂亮的新城,新城人口不足。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虽然很好,但是学校、医院往往建得跟不上,而且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楼市往往库存过剩。
    第三、给地方带来沉重的财政包袱。搞新城的建设肯定要贷款,要借钱,尤其是在楼市发展不是特别理想情况下,往往会给地方政府背着沉重的财政包袱。
    在新的城镇化治理下,就是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城市来。原来可能很多城市愿意要地,但是现在既想要地还想要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进步。希望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去吸引更多的人口到城市里,这也是未来城市管理者需要转变理念。对外来人口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往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更有活力。对这些重要城市而言,更多的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服务吸引外来人口。
 
但是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往往是薄弱的,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中小城市不仅要看自己还要看看周边,比如融到城市群众当中,加快和大城市、核心城市对接,比如加快城际快速路建设、城际铁路建设等,更好的享受大城市的铺设,才能带动自己的发展。
    第二聚焦于打造精美的城市,发展紧凑型的发展理念,要更加强调城市的更新、城市再生,更加强调旧城改造和建设,而不是把眼光紧紧的盯着新城的建设。对于中小城市来讲,可能未来的发展会更有一个潜力。
    第三对于中小城市,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很有潜力,比如旧厂房、旧政区、旧村庄实际是有的,但是现在的土地管理政策往往比较滞后,难以适应城市的快速的发展,这就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愿意搞新城不愿意搞旧城的原因。如果未来改革,工业用地向商业用地通道更加顺畅,让那些更加专注于把旧城进行改造,把城市做的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更加符合紧凑型城市的这种模式得到支持,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改进的一些工作。
    到底怎么样把新城搞得更好,怎么样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第一,要科学的规划,地方政府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决策才会更有科学性。第二,未来的新城建设应该更多采用PPP模式,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财政的钱、社会治理的钱一块来干,使得我们规划建设更加的符合市场运作特点,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使得规划和建设更加科学,更加具有长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