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新型城镇化:国际经验和中国道路”专场综述

11月6日下午至8日上午,北京论坛2015“新型城镇化:国际经验和中国道路”专场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专场围绕“欧美国家完成的城市化道路的教训与借鉴意义”“城市化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经验与途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建设与发展模式思考”“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与途径”“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中国城市化建设体制途径’”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有所帮助。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主持。

16日下午,主持人欢迎并介绍了参与专场的所有发言人,由此拉开了此次研讨活动的序幕。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Thomas Campanella作了题为“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升起:没落与重生 一个给中国敲响的警钟”的发言,介绍了美国城市化发展的简要历史,从美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发展城市化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注意汽车行业的发展规模,警惕汽车给城市带来的拥挤、污染等问题;避免城镇周边郊区的扩张;更谨慎地建设公路等。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员理事、资深研究员李津逵作了题为“深圳的秘密”的发言,指出深圳发展的秘密在于城中村,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深圳城中村形成的条件、发展现状和特点。他指出,深圳城中村是一个土地集体所有、公共服务由村集体而非政府提供的低成本生活区,是梦开始的地方。他希望深圳城中村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城镇化建设有所帮助。

Steven Holl事务所北京负责人Roberto Bannura就了“城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事务所的基本情况,以其在北京、成都、深圳的项目为例,展示了不同城市城镇化的不同状态,为中国今后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发展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办公室主任象伟宁以“寻求景观和城市规划与管理空间公平性的提升”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介绍了“空间公平性”的概念,并从胡焕庸线说起,提到中国现在存在的空间不公平的问题。他提到,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但这种空间不公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是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和公共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公平。象伟宁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而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

在17日上午的第二场研讨活动中,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科学空间结构研究项目主管John Logan以“解读中国快速城镇化背后的挑战”为题发言。他从中国、美国、巴西三国城镇化共同面临的挑战出发,用比较的视角试图帮助中国更好地走好城镇化道路。他提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住房差距)和城市外来人口被边缘化的问题,尽管政府已经有了相关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但差距仍存在。John Logan认为,提出解决方式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怎么落实这些举措。

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亚洲研究系副教Robin Visser以“中国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化规划”为题进行发言。她结合自己在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上的经验,以北京通州区的规划、都江堰的震后重建等为例,阐释了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发言最后,她指出现在一些精致的生态城市确实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中国政府制定的政策对经济发展考虑过多,而对社会问题欠考虑,导致不少社会问题的出现,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