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全国城镇化速度创20年最低 专家:放缓是必然过程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化速度创20年来最低,预计“十三五”城镇化速度将继续走低。

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透露,“十二五”前4年全国城镇化率提高速度创“九五”以来最低。报告同时预计,“十三五”期间,城镇化速度将继续走低。这份报告说,截止到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预计今年将达到55.8%,超出“十二五”规划预期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也就是说,到“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但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国城镇化速度开始逐渐走低。“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分别提高了1.44个、1.35个和1.39个百分点,而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还透露了另一组数据:2005-2010年期间农民进城的转移速度每年是4%,去年下降至1.3%,今年上半年是0.1%,几乎是零增长。蓝皮书的研究还发现,2010至2014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增加了1486万人,但其中流向直辖市新增农民工数量较少,只有10万人。这显示,近年来人口流动更倾向于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对低端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从以上的这些数据中,能够读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怎样的一种趋势?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就此做出解读。

经济之声:根据这份蓝皮书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化速度年均提高1.21%,增幅创20年来最低。出现这样的一种趋势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马庆斌:可以从几个因素来看,一是规律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去年年底城镇化速度已经达到了54.8%,一般来说超过50%以后,城镇化增速会放缓。第二,短期性来看更多的是经济性的因素,因为吸纳农民工或者是城镇化进程的中因素之一是制造业和建筑业领域,目前这些领域处于一个疲软的状态。更长远来看,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些制度性的因素,因为推动城镇化速度或者是农民工进城有两大力量,一个叫推力,一个叫拉力。拉力更多是指城市的吸引力,因为现在户籍和土地改革还处在起步和试点阶段,目前来看,城市的吸引力还是略显不足。另外推力方面,因为最近几年加大了农村技术设施的建设,医疗等在逐步改善,推力也在减弱。从这点来讲,城镇化速度放缓是一个必然过程。

经济之声: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2005-2010年期间农民进城的转移速度每年是4%,去年下降至1.3%,今年上半年是0.1%,几乎是零增长。为什么农民进城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马庆斌:目前整个宏观经济还处于一个放缓的过程中,尤其是房地产,它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目前处于一个疲软的状态,很明显的就是建筑业,它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另外,从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处于转型期。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相较过去在减弱,但这也造成了农民工进城的机会减少。

经济之声:蓝皮书还指出,我国的城镇化涉及2.6亿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和生活保障问题,他们进城后缺乏稳定性就业将会给城市经济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2003年至2013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2000多万人,然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也就是说,进城的人多,但是真正就业的人少。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马庆斌:农民可能从农村到城里来,最重要的还是就业机会的问题。据我观察,实际上农民工的这个困难相对来说问题不是特别突出,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在提高,尤其是服务业方面,未来也会逐步提高;而且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于制造业、工业而言更大。我想只要现在通过更多的政策来推动或者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个问题应该不是特别严重。但我想最重要是我还是中高端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一些。现在国家也提出很多政策,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因此现在不仅仅是农民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两个问题都要抓。

经济之声:从城镇化的角度看,未来我们的城镇化还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马庆斌: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三件事情,一是改革,二是开放,三是创新,实际上这三件事情也就是三大难题。改革最重要还是户籍制度要加快。开放方面,还是要加大比如创新经济带,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