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与“异地”城镇化,实证研究看异同

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具有标志性的一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至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有可能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0%。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30%即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超过70%则进入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这就是学术界公认的“诺瑟姆曲线”。这其中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两大理念浮出水面,一提到就地城镇化就想到“人口数据拔苗助长”,异地集聚发展就想到“城市病爆发”,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两大理念如何运用与发展,才能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实际?

一、“就地城镇化”的“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于2014年5月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21个“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之一,2015年成功申报全国新型城镇化建制镇示范试点。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人口与城市化率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更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在“人口城镇化,户籍农村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脱离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渡口镇2014年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亿元。但由于农村户籍可享受承包地、宅基地和种粮补贴、计生优惠奖励、占地补偿安置等各种“惠农”政策,城镇户籍对农民工已没有吸引力,他们更愿意居住在城镇,户籍继续留在农村,“人口城镇化,户籍农村化”的现象日趋明显。2013年,大渡口镇城镇常住人口11000人,户籍人口仅6660人,从2006年到2013年大渡口镇人口统计表(表1)来看,城镇非农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按照户籍关系难以真实反应城镇化率真实水平,不仅影响了农民工与市民在公共服务等福利上的均等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成本,给居住地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2014年以来,大渡口镇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村民出让土地使用权换取土地收益→参与种养殖获取劳动收入→经营旅游项目获利→参与景区管理获得劳动收入→组织劳务输出获利→通过公积金投资分红→置换房屋改善生活环境”的具体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村民富裕、和谐共荣”,使村民获得土地收益、劳动力收入、经营收益、投资收益等多重收益,显著改善生活环境,无后顾之忧。通过项目实施,当地村民一方面保留了农村身份,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获得良好稳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享受到了城市生活质量,真正体现新型城镇化所要达到的“人的城镇化、就近城镇化”的目标。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引导和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促进转户人口向城区、集镇有序集聚,截止2014年底,大渡口镇常住人口已达到2.5万。预计到2017年,全镇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城镇常住人口4万以上。

二、“异地集聚发展”的“小县大城”发展模式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作为全省的一个山区小县,于2001年提出的“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十多年来,通过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把县城作为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形成强大的动力源,使现实的、潜在的各种优势合理、科学、优化组合,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子,推进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至今,云和县全县11.37万人中,农村户籍人口达9万多人,2013年度实现20474名农民转移进城,70%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该模式先后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获得“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在全国许多欠发达山区推广。

小县大城战略的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小县域大城关。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二是少人口大集聚。人口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人均资源共享率,从而形成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小产品大产业。通过培育专业化产业区,实行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不仅可以形成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增长极,而且可以有效整合欠发达地区内部资源,形成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对于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升区域特色状块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小环境大发展。生产要素向县城集中的过程,不仅是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的过程,而且也是县城环境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原中共浙江省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认为,“小县大城”模式在“下山发展”、“异地发展”、“进城发展”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三、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的特征对比

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就地”与“异地”城镇化一字之差,但是两者在地域差异、主体人群、产业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异同。

就地城镇化主要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异地集聚发展则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发展资源集约的新型城镇化。

理论上,无论是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去留的权利。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并且,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但事实上,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因此国家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宏观引导: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适合采用大渡口镇“就地城镇化”模式,改善“人口城镇化,户籍农村化”的现状,如东部发达地区,适合采用“小县大城”模式,集聚人口和产业。只有选择合适的模式,才能走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