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持续增长——这一直是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对此的讨论也一直在进行,观点、建议多样。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也是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涉及每个市民、社会机构,又关联多个政府部门,一些城市管理部门还进行统计并发布大量信息。但是,利用这些信息开展系统和全面的评估,探索理性和专业解决之道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
不过,随着5月5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报告》在北京的发布,这一 “空白”将被填补。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领衔的研究组完成,报告搜集、整理和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旨在通过报告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状况,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步伐。
报告得出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前提下的低成本化的评估结论。
在无害化方面,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逐年提高,2012年已达93.43%,若考虑市辖区的农村部分,则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2.02%。在减量化方面,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或清运量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平均水平为1.12千克,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减量化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资源化方面,资源化统计指标缺乏,通过对全国和典型城市废纸和废塑料的资源回收率估算结果表明,资源回收率并不理想。在无害化前提下的低成本化方面,环卫设备投入增长迅速,与清运量的增长不匹配,可能存在设备闲置问题,末端处置支出普遍较低。
在无害化水平不高、且缺乏连续达标排放的证据;减量化没有进展;资源化水平低;低成本化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专家们在报告中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要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信息公开法规;此外建议明确规定“十三五”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目标并每年公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绩效评估报告,并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焚烧厂执行水和空气的排污许可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