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02 |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戴伟绅。 3月2日,环保人士在华盛顿抗议全球气候变暖。(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王希怡实习生童婧莹)3月29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携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气候酷派”媒体系列研讨会之“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就发展低碳经济、减排二氧化碳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英国资深记者蒂姆·雷德福在研讨会上提出,几亿年前的太阳能被人类在几百年间充分开发利用,结果就是把碳排放到大气中。能源是以电流(current)为表现形式,也表现为货币(currency),而碳也同样是一种货币,巨额投资创建低碳城市倒不如减少身边的碳排放量。 华南理工大学华贲教授则指出,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估计,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能源是不能永久使用下去的。但目前,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仅有1%,因此通过科技进步做到提高能效、有效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关键。 与会者一致认为,金融海啸和气候变暖是全球正面临的两大危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气候变暖问题不容忽视。 观点 别“冷”对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问题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是关乎生活态度的问题。3月28日晚上8时30分,“2009地球一小时”的启动,不但意味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同时也预示了环保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的可能性,低碳生活则是不二之选。 不妨试着根据日常行为的碳排放量,列一张“低碳账单”——探亲坐飞机消耗了150千克二氧化碳;过节期间用电6度,消耗4.71千克二氧化碳,来看看自己要种多少棵树来弥补自己的“排污”行为。 不妨使用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不妨把电器随手关闭;不妨多用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不妨想想一水多用、拒绝一次性用品……这样你会发现你无意中省了钱,也省了碳。 总之,别忽视了身边的碳排放,别“冷”对气候变暖。(本报记者王希怡 实习生童婧莹)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戴伟绅: 低碳经济可再次成就广东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问题。在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对环境的损耗、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减少世界性的气候变化? 对于政府、公司和消费者来说,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要达到发展与损耗的平衡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著名英国经济学者斯特恩爵士在2006年首次论证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后果。他在最近的报告里把目前的这个挑战作为主要的课题,指出如果要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的恶果,全球将总共需要提供4000亿美元的公共基金以刺激和推广低碳经济与其模式的发展。 英国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英国首开先河地以法律作推动,出台了最具雄心的到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减排80%的目标(以1990年为基础)。而中国政府正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以协助“绿色项目”的发展,其规模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任何的方式或目标如要达到预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则需要在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经济系统里推动更广泛和根本的转变。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把我们送到了一个交叉路口,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大道是唯一的出路。今年是重要的一年,我们现在的决策将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有这个责任去把它做对。 今年12月,世界各国将会聚哥本哈根,共同商讨如何推动取代京都协议书的新国际条约。新条约将使全球消费者对低碳高能效产品的需求以指数倍增长。这将为像大珠江三角洲这样拥有无可比拟的生产和创新能力的全球经济中心提供巨大的机会。传统的资源密集和高排放的“经济复苏”方式将很难适应长远的发展目标,而“广东制造”将是一个潜力无比的低碳品牌。面对目前的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它有可能再次成就广东,成为发展的排头兵。 金融危机是一个挑战,财政刺激计划是一个工具,而应对气候变化则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在推动低碳可持续发展经济方面,目前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也许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更有潜力去抓住这个黄金机会,带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低碳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文/戴伟绅总领事(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