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循环经济在破题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过程控制。循环经济的新理念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单位GDP的能耗、物耗和水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最大障碍。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达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模式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最佳的、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与探索

    自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广西贵港开展全国首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工作至今,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由理论探讨深入到具体实践,从国家环保总局的推动到国务院各部门、全国各地区全面铺开。多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在企业、工业企业集中区和省市区域等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7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市8个。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管理水平,资源消耗及能耗下降,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4年与1998年相比,全国万元产值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水泥行业分别下降49.8%、79.1%和68.8%;电力行业分别下降5.7%、32.3%和19.0%。万元产值废水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钢铁行业分别下降82.1%和78.3%;造纸行业分别下降59.4%和83.8%。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工业企业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对传统的工业区进行生态化改造。2003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

    目前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在制糖、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这些园区通过各系统之间中间产品、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较低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包括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

    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工作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的探索实践。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在东、中、西部地区的8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包括辽宁省、江苏省、盘锦市、日照市、义马市、鹤壁市、贵阳市和武威市。开展省市循环经济试点,是我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循环经济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试点省市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西部地区自身生态环境脆弱,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增长代价高昂,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密切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才能够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今后西部地区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积极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第二,优先在钢铁、有色、电力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园区。第三,不仅要探索发展企业、工业生态园区、城市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更要探索发展农村形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循环经济发展同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有效结合起来。第四,严格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审批,杜绝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废物利用名义,上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吴晓青)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