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经济经过“八五”快速增长,“九五”低速徘徊后,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前四年焦作GDP年均增长14.8%。“十五”期间实施的结构调整带动了城市转型,焦作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由过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成为初具现代化形态的新型综合性城市。“十一五” 的发展对焦作至关重要,它既是“十五”结构调整的巩固和继续,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积累和保障。 一、“十五”城市转型的背景 焦作市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粘土、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硫铁矿分布很广,煤炭储量很大。自古以来,采矿、冶炼、锻铁、陶瓷、建材等工业手工作坊星罗棋布,土煤窑到处可见。1949年10月15日,为了加强煤炭开发,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了焦作矿区人民政府。1949年,焦作煤炭工业总产值643万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1%,原煤产量59.1万吨,占河南省的65.7%。国家依据焦作丰富的资源,建立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和配套工业企业。90年代初,焦作拥有资源开采及配套型企业1200多家,增加值占本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多年的开采,焦作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日益枯竭,致使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困难。“九五”期间,焦作GDP增速连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仅为3.5%,分别比全国和河南省低4.8和6.6个百分点;2000年末,焦作市在岗职工35.27万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7.0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1.21万人。 另一方面是城市脏、旧,污染严重。焦作北靠的太行山由于长年的采石活动,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地下的采煤活动,损害了建筑物和道路。企业的污染排放严重。2000年,焦作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5.1%,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省的11.9%,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全省的8.7%,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全省的9.8%。 二、城市转型的回顾 焦作城市的转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空间形态转型两个层面。经济结构转型为城市空间形态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空间形态转型又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回顾在焦作城市转型的全过程,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空间形态转型之间的互动是显著的。 1、优势的发挥,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 (1)优势潜力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是坚持走煤、电结合之路,壮大能源工业。利用焦水、晋煤的优势组合,建设、改造了焦作电厂、丹河电厂、万方爱依斯电厂和一批地方电厂。 2004年,全市火力发电企业已达21家,火电总装机容量267万千瓦,电力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7%。 二是发展电、铝联产,延长产业链条。着眼于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电、铝联产,先后实施了“强化烧结法”氧化铝、30万吨“选矿—拜耳法”氧化铝、280KV槽铝电解技改示范等项目,形成了120万吨氧化铝、46万吨电解铝、6万吨铝材、100万只铝合金轮毂的生产能力。2004年,铝工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4%。 (2)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提升 一是化学工业进一步壮大。壮大了以轮胎为主的橡胶化工,发展了钛白粉、纳米锆等精细化工和丙烯酰胺等生物化工,推进了PVC管材、层状结晶二硅酸纳等氯碱深加工,形成了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橡胶制品为主的多门类化工体系。2004年,化学工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0%。 二是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用机械、重型机械、汽车配件、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产品体系,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04年,机械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0%。焦作市已成为省政府确定的5个汽车零部件基地之一。 三是建材工业工艺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全市在淘汰关闭26家10万吨以下的立窑水泥生产企业的同时,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优势,正在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并计划投资建设三个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2004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已达到439万吨。 四是耐火材料和陶瓷工业产品档次提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大大提升了耐火材料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通过对原陶瓷生产企业的优化重组、改革改制、引进外来合作伙伴,不断改进品种、质量。通过对失传已久的当阳峪胶胎瓷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开发研制出了胶胎瓷产品,填补了我国陶瓷业的一项空白,形成了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 (3)新兴产业逐步培育壮大 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能力不断增强。培育了斯美特食品、月山啤酒、豫竹方便面、孟州酒精等食品加工企业。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涌现了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晶体材料、丙烯酰胺、免疫试剂、冰晶石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焦作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焦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山水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近年来的景区开发和景观道路建设,建成了点线结合、连线成片的旅游大环线,形成了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五大景区”和焦作影视城、嘉应观、陈家沟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焦作山水旅游新格局。目前,焦作市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1-2004年,全市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等三项指标连续三年实现翻番。2004年,全市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693万人,门票收入1.7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0.3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不足1%提高近10%。 2、加强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转型 (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 一是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按照“依托老城,开拓新区,环形扩张,滚动发展”的思路,不断拉大城市框架。2004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1.4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近20平方公里。 二是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区的GDP由2000年的65.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9.0亿元,市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 三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市区人口由2000年的74.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8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22.4%进一步上升到23.4%;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53%,比2000年提高5.29个百分点焦作城市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一是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通行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投资5亿元新建26条城市道路、4座铁路立交桥,新增城市道路80多公里。 二是水、气、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工程已开始供气,燃气普及率达到75%;新增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区河道治理、污水排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三是文化、教育、医疗、商贸、住宅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城区17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集中改扩建,缓解了大班额问题;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专、焦作一中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先后投资18.5亿元建成和在建商业设施152万平方米,商业设施规模、档次和品位显著提高,辐射力明显增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达到23.5平方米,是2000年的2.4倍。 (3)统筹城乡建设 加强了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通过路网建设,将中心城市与县城、城镇连为一体,逐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城为卫星城,连接各小城镇的城镇化网络格局。近年来,自筹资金34亿元修建了焦郑、焦晋、焦温、济焦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修建开通了济洛(焦作段)高速公路,又新开工建设了焦新高速公路,加强了焦作区域之间的流通和联系。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 (4)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特色进一步突出 一是城市美化方面,拆除了城市及城乡道路上违章及影响景观的建筑240多万平方米,对背街小巷、居民楼院、城乡结合部等进行了治理;实施了城区14条景观道路集中整治;淘汰、关闭污染企业41家,大气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6天,优良率64.7%。 二是城市亮化方面,对全市27条主干道的路灯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高标准完成了城市部分主干道的夜景照明工程,建成了焦作影视城灯光夜景,基本形成了靓丽的城市夜景照明景观。 三是城市绿化方面,实施了拆房建绿、拆墙透绿。建成了2600亩的生态植物园、14条绿化精品线路和56处精品游园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1平方米。在北部太行山区实施了北山绿化植树造林工程,造林绿化面积达6000亩,营造了城市的绿色大背景。 三、城市转型的有益启示 1、正确的决策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前提 面对严峻的现实,为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焦作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第三次创业”的正确决定,明确了“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的战略。在经济结构转型上,提出了“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实施工业‘两个基本’”、“打造焦作旅游山水品牌”、“工业强市”等总体思路;在城市形象转型上,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等目标。围绕着这些思路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开展了城市创优、城乡道路整治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正确的决策,对焦作城市的成功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转型作支撑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了经济转型的行政环境。焦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便民)中心,开展了“效能革命”和加强执行力建设等活动,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压缩了行政审批事项,构建了政府行政的快速通道,促进了机关作风和行风的好转,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 3、城市转型选准“抓手”是关键 焦作城市的转型得益于“抓手”的正确选择。在经济转型上,突出结构调整这个“抓手”,一产抓优质高效农业,二产抓能源、化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三产抓旅游业;在城市形象和面貌转型上,突出城市创优这个“抓手”。 4、城市转型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焦作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着力点是在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是转型平台的构建者,企业是转型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企业根据市场导向,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不断做大做强。 5、资源型城市仍需考虑适当延长产品开发链和资源开发期限 任何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有极强的发展惯性,尽管市场变化和资源衰竭已成为城市经济危机的根源,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资源产业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焦作在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同时,继续重视煤炭企业的发展,对煤炭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同时也降低了转型的风险和盲目性。 6、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城市的转型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焦作转型看,虽然是取得了成功,但距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焦作经济的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全市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问题依然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矛盾依然存在;产业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不高,支柱产业的优势不明显;产品加工度不高,产品链条短,初级产品、上游产品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 1、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目前,焦作已经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外,能源、化工、铝工业等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都是比较大的,属于典型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投入、高排放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使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焦作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资源节约型经济。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目前开展污染集中整治,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化工、能源、造纸、钢铁、轻纺等行业副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3、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上,继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产业化生产,提升整个城市经济的品位、档次。 4、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现有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尽快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大企业,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增强整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 5、突出山水城市特色。依据焦作北部山区和南部丰富的浅层地下水等自然条件,利用焦南新区现有的3000多亩水面,抓住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在城区穿过的机遇,不断扩大水面面积,打造中原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