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我想从产业与城市竞争力这个角度谈几点意见。

   一个城市竞争力最根本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体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集合是产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城市的竞争力如何,应该表现为它的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市场竞争,竞争市场份额,靠的是产品。城市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是企业到我这里来落户,它的手段不是产品和市场份额,而是优良的投资环境。作为一个集合体,产业竞争力要比较宏观的去看待,从企业竞争力到城市竞争力,中间出现了政府定位的问题。

  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哪几方面?

  首先是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头很猛,特别在广东一带,已经初步形成一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产业聚集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有个重要概念,就是创新和模仿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在温州一家生产什么,可能两三天后第二、第三个厂子就会出来。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很重要的是服务支撑体系,包括为产业服务的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体系等等。城市应该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来考虑怎样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且为这个集群发展服务。

  第二个标志是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应该能够比较好地运用本地各种合理的要素、先天的禀赋,而且要从动态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不断改善贸易条件,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一个地区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人力成本自然要提高,商务成本也要提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势也在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是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有些地方长期把工人工资压低在六、七百元,这就说明你依据的始终是静态的比较,没有以人为本,没有让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没有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所以贯彻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必然要求科学的企业发展观。

  第三,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合理的产业组织。这也是政府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合理的产业组织的核心内容是一个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既不能出现过度垄断,也不能出现过度分散竞争造成的低效率。

  第四个标志是合理的产业布局。最关键的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有个城市的市长,为引进一个很大的项目,甚至动用城市全部建设用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可用的东西,别把西服料子做成大裤衩,特别是像青岛地区,发展的弹性比较高,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究竟怎么把西服料子做成最高档的名牌西服,这显示市长的本事,随便拉一个企业发展上两年GDP那不算是高。

  我想讲一讲重视服务产业。服务业之所以值得重视,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发达国家可以做到两个80%,80%的产出比重和80%的就业比重,我国只有30%就业比重。服务业之所以会越来越得到发展,是由它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即高需求弹性和低自然资源依赖。

  第二是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服务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是不断升级的,而且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非常低,是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增就业一半在服务业,服务业必须有人面对面服务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是高度就业领域。

  第三是协调发展的核心。服务业大量的是在社会发展领域,全面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污染,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去年我国生产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全世界原油的7.4%,还有钢材、铝矾土的30%左右,水泥的40%,原油35%要靠进口,从长远发展看必定要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

  第五,服务业是产业竞争的支撑。新兴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工业发展,而是由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过程,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工业上。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的价值制造业只占45-50%,另外的价值在金融、服务、设计等服务业领域,仅全球采购一项,通用汽车就降低成本40%。如果不考虑金融、物流这些服务业,就制造业谈制造业,提高竞争力难度非常大。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希望市长们更多的重视这一点。一个城市要建高楼大厦、马路广场,但真正让农民进城,而且由农民转成市民,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城市的领导有责任为农民兄弟进城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最后简单关注一下新时期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任何国家都有产业政策,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产业政策永恒的目标,在我国这样初步建成市场经济的国家,产业政策要更多的从选择性转向功能性,不再过多的考虑选择发展某个产业,而是比较顺势而为的考虑某个产业出现以后,如何促进它很好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促进产业发展。当然在公共投资领域特别是公共产品方面,选择性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我国产业政策表现出一个特点,就是与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越来越紧密地相联,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不是选择,而是健康发展。本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普及和深入了这些理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依法增强可操作性,我们现在做的东西相当多的是指导,而不仅仅是限制。主要是依照环保、节能、安全生产这些法律规定,把它细化到各个行业里。没有比较可操作的产业政策,很难做到有所区别。比如水泥过热要控制它,必须挑出日产四千吨以上的作为鼓励,不深入到这一层说明哪种高炉是环保、合格的,哪种生产能力是落后的,总是泛泛而言就很难不一刀切。

  青岛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青岛,跟出现核心企业、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品牌是分不开的,保持青岛竞争力的关键是避免企业优势弱化。有些发达国家总部经济往往在一个小镇里,我们不担心青岛小,青岛已经不小了,有很好的环境,关键是为这些核心品牌服务,避免优势外流。要围绕港口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大手笔的抓旅游。青岛缺乏熟练的高级技工,他们缺乏应有的待遇。

  

  (根据8月22日速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