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怎么办

地下管线老化、内涝严重、马路拉链、污水垃圾处理不到位……城市建设中一个个陈年旧疾已困扰众多城市主政者多年,虽然一些地方有了自己的破解之道,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和推广。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和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苦于资金、技术等瓶颈,难以取得突破,想取经学习先进经验,却不知从何处着手……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在刚刚举办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的讲话掷地有声,“垃圾是资源,是城市矿产而不是包袱……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应该留住……要吸引社会资本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创新的理念喷涌而出,振聋发聩。
与会的各地厅长和市长们带着略显兴奋的表情,一鼓作气地听完了17个典型经验的介绍。会后,这些主政一方的政府负责人不禁大呼痛快:“终于明白了到底应该怎么办!”
资金不是主要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可盈利项目,另一类是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难以盈利的项目,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前者更容易吸引投资者,而后者则少有人问津。
纵观这些年的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之路,也印证了这一点。如何吸引投资者关注地下世界着实让众多市长们头疼了很多年。这次,他们终于在经验交流会上找到了答案。
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贾应忠坦言:“会上,一些城市的成功做法让我很受启发,人家也缺资金,人家却能干成功,我们为什么没干成?我想原因就是理念的问题,缺少勇于创新的理念。”
正如陈政高部长所说,“现在许多矛盾都集中在资金上,其实我们不缺少资金,而是缺少思路,缺少魄力。”
安徽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多渠道融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该省日前向社会推出首批42个城市基础设施PPP试点项目,总投资约710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等大胆尝试,巧妙地避免了企业一味逐利、挑肥拣瘦的问题。
池州市通过“以市代县、厂网一体”,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细化监管标准,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一期为主城区污水处理厂、管网投资运营和管护,投资20.54亿元,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关键是要转变思路
对于垃圾焚烧等“特殊”项目而言,即使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同样面临来自民间的重重阻力,在一些地区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究其根源,还是“思路不对头”。
在全国反对垃圾焚烧最强烈的广州地区,增城市也曾遇到这样的难题,但通过做实做细群众工作,焚烧厂项目最终得以平稳推进,目前项目已进入施工准备阶段。
增城市政府的负责人介绍说,在项目起始阶段,他们曾经犯过两个错误:一是决策防着群众,让群众认为是被“代表”了;二是决策绕过群众,让群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而被迫抵制政府决策。
他们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到底是哪些人反对、为什么反对,并据此调整了工作方法。该负责人特别强调,组织群众考察,正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
他们先组织相关单位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实地考察;再组织村民代表、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成员身份考察广东佛山和江苏等地的焚烧厂;再由全镇的村委会主任、书记,每个村推举的两名村民代表,征地范围的社长,共100多人到先进的焚烧厂考察。周密组织群众考察,打开了群众一味为了反对而反对、无法理性沟通的死结。
此外,发动群众也是实施此类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学校老师和青少年、发动乡贤和企业代表、扩大参与群众的范围等方式,让全市人民逐渐意识到,垃圾处理不单是选址所在地的事,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
增城项目在村民一片反对声中重新启动建设以来,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在各地垃圾焚烧厂重重受阻之时,增城项目建议书获得了批复,环评问卷调查结果反对建设的只有2%,村民主动将用地交给政府。目前,项目已通过环评、发改等部门的审批,通过招标,施工单位已经进场准备施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城镇化进程,事关城市的承载力,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事关经济的增长,还事关民生大计。尽管压力巨大、尽管阻力重重,但只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细致工作,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克服。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