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效应是怎么产生的?

怎么在合作企业之间打造一个可持续、透明、负责任的社会责任价值链?日前,化工巨头巴斯夫与九家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第三轮“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造和推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链。


在启动仪式暨高管论坛上,来自项目合作伙伴、政府代表、学术界人士、及非政府组织(NGO)等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举行了两场专题讨论和公开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在化工及其相关行业之间打造一个可持续、透明的社会责任价值链。


1是怎么带动3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巴斯夫就依托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的平台首倡并发起了“1+3”项目。根据“1+3”项目的理念,每个公司带动其供应链上的三大业务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客户、物流服务供应商,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与他们分享环境、健康和安全,以及其他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最佳实践,提高这些中小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管理实施的能力,从而提升链条整体的责任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模式是一种供应链传播的创新模式,兼具操作性和衍生性,也适用于跨行业、跨国界推广。在拥有众多中小企业的中国,‘1+3’项目的运作模式更具现实意义。”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执行秘书长翟齐在论坛上表示。


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说:“在前两轮的‘1+3’项目中,巴斯夫帮助公司与现有客户和业务伙伴加强了合作关系,并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遇。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其他行业。”


能不能产生雪球效应?


记者了解到,过去5年里,参与巴斯夫前两轮“1+3”项目的18家合作伙伴大多按照项目理念,在各自的环境、健康与安全领域以及生产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果,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等领域。在此基础上,这些合作伙伴再向自己供应链上的其他三类合作伙伴继续传播这一理念,从而产生“雪球效应”。在日前启动的第三轮项目中,有来自上海和重庆等全国各地的9家企业参与,其中既有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也有客户。


巴斯夫亚太区总裁董善励女士表示:“巴斯夫不但向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推行这一理念,更将可持续解决方案延伸到化工之外的行业,面向更广的社会受众群体。”


“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曾经两度入选《全球契约年鉴》,作为富有创新并可以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发展的最佳实践案例,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可持续性,更可以为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我们需要更多的‘1+3’,更多的负责任的商业实践。”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首席代表刘萌女士在其主题演讲中表示。


“1+3”中能学到什么?


当被问及“1+3”是公益项目还是商业项目以及“1+3”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效益时,关志华表示:“在我看来,其本质上是个商业项目,有了商业模式,才能可持续。我们的客户多是中小企业,他们感觉在参加“1+3”项目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跨部门合作方面。”他告诉记者,与公司合作的一家温州企业,是由几兄弟合作起家的,已经由几千人发展到1万多人了。现在企业已开始考虑怎么通过专业分工提升企业竞争力。


“1+3”会产生怎样的传播作用?关志华举例说,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由巴斯夫带动的企业之一,这家公司参与“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后,采用环保技术改善工厂和员工的工作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下一阶段,他们将在继续消化和吸收项目带来的理念、经验和实践的同时,跃升为“1”,加入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列中来,对其供应商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培训,并积极寻找“1+3”项目合作伙伴。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效应正以这种“1+3”模式,像滚雪球一样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