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每一项公益活动都有其成本。企业参与公益和非营利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往往伴随着一项预算开支。
企业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在公益开支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否存在取舍关系?社会活动家钱为家认为,那些将社会责任纳入其发展战略的企业更有可能受到消费者青睐,从而取得积极的经济回报。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已经开展了近百年,也出现了多元有特色的活动。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中国也是广为流行,但是对于企业到底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在多大程度承担社会责任,人们的看法不一样。
据钱为家此前做过的一个涉及中国15个城市2000多位消费者的调查,中国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心直接体现在对该公司产品的偏爱上。据调查报告,如果产品质量和价格一样,六成会选择有社会责任企业的商品,超过五成的受访者愿意多花钱去买,七成以上愿意多付5%左右的钱。为什么消费者有这样子的社会责任的优先选购?
传统上,企业对于慈善及相关的社会责任的关心,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这和其商业诉求相背离。但上述调查表明,即便从纯粹功利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应该有动力去做更有社会责任的产品。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主办的第14期首席责任官公开课在复旦[微博]大学举办。参与公开课的专家认为,必须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是凭着理想和热情可以实现的,应该有更明智、更有效率的做法。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之后,必须用更有效的方法去使用它,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通过创新型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将对企业的效益产生正面的效应。以联合利华为例,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梳理,联合利华发现由于个人卫生不良导致的痢疾死亡超过了300万,印度5岁以下儿童的痢疾感染率是50万左右。该公司咨询了专家之后发现,简单的洗手可以解决这个公共卫生的问题。联合利华遂将这一研究成果用于和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动用企业相关产品和营销行动帮助政府解决这个社会议题,短短几年把印度试验区内的痢疾感染率从38%降低到5%左右,而且在这几年通过大量的社会营销,也让整个产品品牌长期高居前列。
企业在强调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履行的有效性。钱为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企业的负担,相反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架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