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背后的社会责任解析

2009-8-28    出处: 河北日报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支撑。但企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包装出来的,质量才是品牌的生命。企业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强大生命力的品牌。诚实不欺既是企业的伦理底线,也是合格品牌应该具有的基本社会责任。不诚实经营的企业不会获得长远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也很难立足。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对企业而言,最稀缺的资源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这种稀缺资源的获得,除了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更多地可以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取。企业主动创造机会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事业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升品牌价值的有效途径。

虽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但从长期看,由于这样可以赢得更高的美誉度和认同,其产品和服务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升财务绩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知名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生共存。只有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环境的正面形象,企业才能更加被社会认同,从而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社会责任运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层面上升到软件层面;从技术、产品层面上升到品牌理念和道德层面。目前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视为一种“软竞争力”,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视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是跨国公司在市场上赢得客户信赖、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负担。由此看来,中国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将自己放在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体系中进行衡量,在实践中,不仅要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生活,还必须去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社会事业,还要保护和修复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既有获利的权利,也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在对所有者负责、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员工、用户、伙伴、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负责,对自然环境及子孙后代负责,追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履行好了,企业的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现阶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是改革开放发展到当前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充分体现人的需要,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一是对员工负责。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员工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和机会,不断开拓其发展空间。二是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企业要对股东负责,企业应该给予股东很好的投资回报;应该做到依法经营,诚实纳税;应该给予消费者最好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

2、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必须通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品牌的实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还必须体现在社会、人文、精神层面,要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对企业而言,就是不能只顾企业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对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片面追求发展的倾向,如片面追求赢利水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切不可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如果企业忽略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片面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对社会的整个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避免发展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以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3、坚持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履行这一责任,就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有效降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