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6 出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在广州作了一场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李荣融在讲话中把央企称为“共和国长子”,他强调要坚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央企要成为经济队伍里的巨星,在需要时一定能扛起来。(8月5日广州日报)
单从相关经济数据指标来看,“共和国长子”在整个国民经济序列中的地位和分量其实已是无可动摇的巨星了。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140 多家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为11.5万亿元,其利润总额仍达7000多亿元;而如果观诸近几年央企的扩张和发展速度,则相当让人惊叹。据统计,仅2002 年到2007年,央企资产总额便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实现利润更是从2405.5亿元增加到9968.5亿元。5年间,中央企业平均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到2007年,以央企为核心的国有大型企业户数只占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2.31%,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所占比重则分别达到35.91%、61.54%和 63.25%。不夸张地说,央企非但已是国民经济序列中的巨星,甚至就是航母级的天王巨星了。
可是深溯央企近年来的快速扩张之根源,除了受益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等制度化成果,广泛的行业性资源整合及企业合并重组,亦是促其在短时间内经济体量和盈利空间获得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更不应回避的是央企在相当程度上的行业垄断性身份。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央企有约82.8%的资产集中于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等行业领域。正是这些特殊行业的低竞争密度(甚至是零竞争),让央企有了在“真空”或半真空市场环境中快速坐大坐强的特质土壤。固然,没有人会因此否认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但过于“自恋”式的标榜或溢美显然是不恰当与不合时宜的。
更关键的是,李荣融主任频繁提及的“共和国长子”说,可能恰恰忽视了其所应指向的更广泛、更深邃社会内涵。“共和国长子”仅仅只是一个单向座标轴上的经济身份符号吗?它更习惯于被拿来与自我的历史履历、成绩单作跨时空比较?为什么不能是与国际标准、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全方位深层次考较(比如经营管理综合质量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的衡量等)?基于其业已占据有利地形的现实背景,公众当然相信“共和国长子”能将其驾轻就熟的纯经济责任“扛”起来,但问题是,如此就算责任落定万事大吉了吗?经济体量的巨星,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公信力、公共美誉度、公共价值权重、社会责任感、社会进步指数和推动力上的相应对号入座;“长子”绝不是纯经济性的单向、静态衡量符号,它还肩负着更具价值的历史责任使命:对理想与理性精神的传承,对社会责任与公共价值义无返顾的担当,在重要社会领域的以身垂范作用等等。
源自于美国实业界的企业伦理学认为,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的经济思维方式是落后于时代的。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越来越为社会所不容,并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真正的现代型企业或企业公民,不只是要对所有者有利,而且必须要对社会有利。如果只考虑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则必将陷入膨胀越快非议越多社会阻力越大的怪圈。这一点,实际上已在我国当下的不少社会经济活动中参差呈现。它亟须引起最大广度与深度的警醒和反思。
“共和国长子”不是天生贵胄的身份或形象冠冕,它还涵蕴着太多的现实责任与社会价值命题,透过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公众对某些大型垄断央企“霸王式”经济行为的争论和质疑,透过陈同海式的公司治理和监管“黑洞”,“长子系”成员们实在没有太多头枕功劳簿自话自夸的资本和余地了。少一点沾沾自喜、志得意满、固步自封,多一些企业伦理和企业公民意识,多一些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公共价值担当,或许才是“共和国长子”现阶段最应扛起的现实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