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指出,
过去一年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
森林生态质量高于往年,粮食喜获丰收。
2000年以来,
全国大部分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覆盖持续增加,
其中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以上。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列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
▲2017 年全国 31 个省(区、市)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从长期的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陕西、重庆、安徽、广西分列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
←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常年值
→2017 年植被生态质量等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公报》在评估天气气候对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气象条件对典型湿地、荒漠以及生态保护和治理区的影响评估,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来自气象科学视角的依据。
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
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
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
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
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被誉为“中华水塔”。
图片来源:青海省环境保护厅。
据悉,中国气象局十分重视生态气象服务工作,出台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定职能作用等。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解读
从气象视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谋
采访专家:
中国气象局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专项设计编写组副组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魏丽
提问(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部门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开展生态气象相关业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
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具体部署,为气象部门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及中央相关部署明确指出,气象部门要主动将气象工作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积极服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 2000-2017 年全国农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率
我们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荒漠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和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充分做好气象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充分发挥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发展绿色农业、发展宜居城镇、提供一批优质气候生态产品等方面,做好气候监测分析评价、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要充分发挥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定职能作用。
提问(二):
《公报》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趋势,这对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热量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总体而言,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态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温度上升,对北方和青藏高原植被生长是比较有利的。2017年春季北方气温回升迅速,大部土壤解冻提前,牧草返青和树木发芽展叶接近常年同期或偏早;秋季北方大部气温偏高,青藏高原偏高1℃至3℃,牧草黄枯和树木落叶偏晚,延长了植被生长时间,有利于增加植被干物质积累和提高植被覆盖度。
监测评估结果也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增加幅度为每十年2.3%。根据植被生态气象模型计算得到的气候植被覆盖度增加幅度为每十年1.9%,气象条件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平均达84.0%,其中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
▲1998-2017年长江上中游年降水量变化
降水增加,最直接的就是有利于生态系统蓄水。气象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降水量增多是北京密云水库水体面积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以来密云水库区域降水量逐年增加,2017年密云降水量达72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1%,为近5年来最多。北京密云水库2015年以来水体面积也明显扩大,2017年11月15日达133.3平方公里,为2000年以来最大。
▲卫星遥感监测北京密云水库1986-2017年水体变化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利于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譬如,气象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幅度为平均每十年36.2毫米,三江源地区水体、地表生态环境质量均有较大改善。
提问(三):
今年的《公报》在评估天气气候对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哪些生态系统和区域的影响评估?有什么意义?
答:今年的《公报》加强了对重点湿地、荒漠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区的影响评估。
湿地是地球之“肾”,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重要环境调节功能和巨大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年,我们重点对鄱阳湖和洞庭湖这两个长江中下游重要湿地进行了监测评估,在今年的《公报》中,增加了对扎龙、白洋淀等湿地的气象监测评估。其中,扎龙湿地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气象条件有利于扎龙湿地生态改善,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
▲2017年扎龙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常年对比
荒漠是我国面积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且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西部,其生态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今年的《公报》增加了对全国八大荒漠区之一的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的气象监测评估。可喜的是,20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在荒漠化面积减小的同时,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已呈上升趋势。
▲2000-2017 年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面积变化
加强对重点生态保护和治理区的气象监测评估,主要考虑到该区域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区,也是天气气候影响比较重的区域,气象监测评估可以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依据。因此,《公报》增加了对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区等的监测评估。这些评估信息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提问(四):
雄安新区、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近年来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变化?
答:应当说,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质量多呈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其中,雄安新区的“绿色”程度提高、白洋淀蓄水明显增加。
气象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雄安新区植被生态质量呈提高趋势,2017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达79.1,较2000年提高了40.0%,地表“绿色”程度提高利于增强雄安新区水源涵养能力;2000年以来白洋淀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平均每年增加7.7毫米,加上近5年来从黄河、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等地引水补淀,也使白洋淀水体面积扩大、水位上升。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起着改善温湿状况、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
▲2000-2017 年雄安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趋势率
三江源自2000年以来降水增多,湖泊面积扩大,植被生态质量提高。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降水量增加幅度为每十年36.2毫米。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三江源湖泊面积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1.4平方公里,2017年湖泊面积较2006年增加了7.5%。但不容忽视的是,三江源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达100毫米至200毫米,导致植被生态质量波动较大。
▲2000-2017 年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率
提问(五):
目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大气象灾害、气候暖干化仍是影响全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不利因素,气象部门如何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
答:2000年以来,气象条件总体对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和湿地水体增加有利。但气象条件的年际波动较大,诸如干旱、洪涝和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时有发生,会对植被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 2000-2017 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趋势率
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大气象灾害、气候暖干化对全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不利影响。要做好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提高预报准确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趋利避害;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大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开展防灾减灾服务。2018年,气象部门将加强干旱、暴雨台风、山洪地质灾害等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估预警,评估生态安全遭受灾害影响的风险;加大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评估预警,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建设区的评估预警。
自然生态系统是有机衔接的整体,气象部门将深化与发改委、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性、机制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行业、跨部门的互动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生态气象交流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