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民用建筑能源消耗的可能影响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近来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其中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预估和影响评估如何更好地结合,是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也是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住宅能耗(采暖和制冷)大约占全部能耗的20%左右。未来全球变暖将使采暖需求减少,制冷需求增加,但两者综合起来的结果会怎样?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人员基于一个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结果,使用度日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对度日的直接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一个中高纬度国家,中国未来采暖度日将大幅度减少,制冷度日则相对有较少增加。但实际上住宅能源消耗同时取决于人口分布情况,因此在国内此类研究中,首次引入当代和未来人口分布数据,对所得到的度日结果进行了加权。

最终结果表明,如果按照传统的采暖和制冷的国家标准,未来制冷度日的增加和采暖度日的减少会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如果以两者之和作为总需求,未来住宅能耗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不同时段下均表现为约15%的减少,同时伴随着区域(北方减少,南方增加)和季节分布(冬季减少,夏季增加)上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采暖标准制订于1950年代,即供暖以秦岭-淮河线为南界,制冷的目前标准为26℃。将其改为目前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标准,即在18℃和22℃时分别开始采暖和制冷,能源消耗量则在未来不同情景和不同时段有80%左右的增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单纯的气候因子(度日)到最终的实际能源需求,尚需开展更多的工作,包括在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引入和考虑更多影响因子(如局地经济发展水平、房屋结构、生活习惯)等,以最终得到未来能源消耗和需求的更可靠结果,为国家和区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