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利马会议即将在秘鲁当地时间12月1日开幕,届时来自全球数以万计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将参加此次大会。
2014年12月1日至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将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利马会议中方代表团副团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在会议开幕前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希望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能够为推动气候谈判注入新的活力。
“中美联合声明各方反应热烈,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排名前两位的最大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能够在这方面积极采取行动,应当说对于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会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各国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都对此给予很高评价,希望能为谈判进程确实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前在11月12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引起了各国热议。因为美方首次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到28%,而中方则首次正式提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将有望达到峰值,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升到20%。
针对国际上一些对中国还有所怀疑的声音,苏伟对此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现实中不可能完全确定是在2030年之前还是之后会达到碳排放峰值,所以中国会选择使用“到2030年左右”这样一个描述时间段的词语,这样的表述会更加科学客观。但不用质疑的是,中方将始终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苏伟还补充说,中美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明确写上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考虑各自不同的国情,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美国是全经济范围的绝对量的减排,中国则是一个相对量的峰值的概念。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还需要能源消费来支撑经济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排放,并不是说马上减少排放,而是一个在可控、有限的增长的基础上的一个目标。”
目前,中方已经将该声明通报多国,并受到各国积极正面评价,认为中美两国的联合声明将有利推动整个气候大会谈判的进展。但苏伟强调说,无论是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还是今年9月份召开的联合国领导人气候峰会,这些都是着眼于为推动明年巴黎会议达成协议提供所需要的政治推动力,并不是取代谈判,一切都是为2015年巴黎会议作出重要准备。
此次利马会议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各方将在利马会议中为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会议所要谈判的草案进行准备工作,争取为巴黎会议留出时间余量,使国际社会能够在2020年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第二个方面是各国在利马会议期间将举行部长级讨论会,希望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取得进展。目前该基金仅筹集到了93亿美金,此前目标是筹集启动初始资金100亿美元,现在仍存在资金缺口。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尽快对绿色气候基金进行注资,使其真正尽快运行起来,发挥作用,特别是推动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支持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苏伟提醒说:按照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宣言,发达国家应该在2020年前提供一千亿美元用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现在资金规模差距巨大,各国提供资金的时间段也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将在会议期间受到各方重点关注。
苏伟坦承说,气候谈判向来都不会太简单,此次利马会议中的谈判肯定也会遇到难题,比如2015年巴黎会议上将会讨论一个什么样的协定,各方会贡献多少力量,发达国家能否承担其工业化进程中排放温室气体的历史责任,是否可以按照公约要求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对于中方对此次利马会议的期望,苏伟则表示,希望各方能够继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下,国际社会以此为政治法律道义的基础,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推进国际间合作。在2014年的多个国际场合中,中方已经多次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南南合作的力度。中国还承诺为其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资金将增长一倍,中国希望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尽管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一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有相同感受,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所能,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巨大挑战作出努力和支持。”
苏伟最后还透露说: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在内的“基础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一直都在积极行动,中国愿意在公约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承担起相应责任和义务,积极转变本国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合作。
“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有非常明确认识,认为它对人类、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也确确实实感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始面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我们希望能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来推动我们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