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为何这么难? 利益集团博弈

作者:刘卫东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09.09.25

当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举措主要是两点:减少碳排放,开发新能源。相对来说,开发新能源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大家都有这方面的共识,再这样使用生物燃料,一是污染太大,二是受制于人,三是开采殆尽,所以如果国家出面进行开发,大家都会接受。新能源开发公司会很高兴,因为来生意了;煤炭石油公司也不会恼火,因为在可见的几十年内我依然是老大。但是对于减少碳排放来说,问题就复杂了,复杂就复杂在一旦排放出去,它就变成了一种公共废物,全世界的人都不得不来分担,减排造成的所有损失只有减排者自己承担;而继续排损害的是大家,排放者本身承担的损失相对较小。正是这一私欲造成了达成共识的困难。

首先,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增加经济负担,开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需要的技术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从长远来说意义重大,但在眼前则可能影响经济复苏。

其次,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奥巴马本人非常重视减排问题,而且客观地说他也愿意发达国家带头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但这些提议首先在美国国会就难以通过。议员们会说凭什么我们要带头?中国排放第二多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承担和我们一样的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减排为何要我出钱?我的钱还不够医疗保险改革和经济复苏的呢,奥巴马敢签署我们就否决它。

再次,心理因素。发达国家的民众已经习惯于能源高消费,因为他们有支付能力,一旦因为减排而影响到个人生活,尤其是要被迫改变生活习惯,他们就会变得很抵触。而发展中国家会觉得都是发达国家排放了那么多的碳,你不负责谁来负责?

第四,国际利益的分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改善的是所有国家的生存环境,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是单纯的受益者而无需承担多少成本,却忘记了气候变暖正是由于当年他们发达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的碳排放。而且发达国家认为自己的技术力量使其可以更容易适应或者抵消气候变暖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比如多开空调就解决问题了,为发展中国家出钱出力而没有直接回报就成了冤大头。

总之,减排问题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有大家都表现得无私负责,发达国家慷慨解囊,发展中国家自我约束,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订容易实施难。只有大家都切实感到太热了,受不了了,少开点车?行!少开会灯?好!少看会电视?中!到了这个时候,或者达到了这样的觉悟,气候变化问题才能看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