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2006年2月21日讯 俄罗斯新闻网2月20日消息,据来自英国环境保护机构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称,如果人类再不采取积极措施挽救自身的生存环境,那么3000年之前全球气温将增加15摄氏度,同时海平面也将上涨11米多,届时,大部分的伦敦城将被汪洋所淹没。科学家们还警告称,如果未来地球气候出现骤变,那么全英国将变得更加炎热,也有可能先变得非常寒冷再突然变热。《泰晤士报》还刊文称,本次研究还是科学家们首次对本世纪之内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进行预测。因此,科学家们倡议各国坚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据领导此项研究的吉姆-雷顿表示:“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我行我素,那么我们的后代势必会遭遇此灭顶之灾。我们的地球很有可能会再返回到5500万年前的那种危险状态。”。
地球由2亿多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转变为1亿年前的侏罗-白垩纪温暖期,温室气体的浓度大约是现在的10倍,温度高于目前18摄氏度。这种变化在地球历史上已经反复多次,自然界这种巨大的气候变化非人力所能阻止。人类只能适应自然变化的环境,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宣传人定胜天,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重塑大自然环境的美梦岂不是神话?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起的遏制温室气体的政治运动起源于英国岛国的切身利益,作为具有青藏高原的大陆国家为什么要为他人火中取栗?损失是巨大的,但我们并没有面临灭顶之灾!
一匹小马要过河,牛伯伯告诉他说,河水刚好没膝盖,可以过;松鼠却说河水没顶,不能过。小马不知谁说得对,只好回去问妈妈。你知道马妈妈的答案吗?中国地广山多,淹了东方有西方,热了南方有北方。从远古至今上百万年,中国人都绵延发展,为什么惧怕第四纪冰期中的短期变暖?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
温室效应仅仅是一家之言。美国"生活科学"网站1月6日报道,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是自1800年温度记录保存以来的地球第二个最暖年。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比2002年以来的平均温度高出了华氏0.54度(0.3摄氏度)。不过,过去近30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令人迷惑的温度变化模型仍然在持续,多数显著的变暖现象发生在北极,北极冰川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迅速消融。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11月以来,北极圈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整整快了7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自有可靠数据以来,全球自19世纪90年代至今最暖的5年依次为:1998年、2005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过去27年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华氏0.63度,北极地区的温度则上升了华氏2度。克里斯蒂说:“电脑模拟一直预计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将会在热带地区最为严重。”然而,热带地区温度在过去27年中仅仅升高了华氏0.3度。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非常均匀地散布在全球,并非只集中在北极。所以过去27年间出现的北半球加速变暖的情况,好像并不能仅仅责怪温室气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是一种我们从没想到的或者说根本不能理解的自然气候变化或循环。温室效应的作用受到空前的挑战。
美国拒绝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原因有两个,其一全球气候有变冷的可能(英国科学家也不能否认),其二,发展中国家必须也承担减少排放的责任。中国也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打击,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代价!
事实上,提出温室效应的创始人季林,后来又提出了潮汐制冷效应。美国科学家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潮汐大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3]。强潮汐的变化周期有15天、27天、一个月、一年、18.6年,60年、360年和1800年。在百年幅度的波动中,1974年的强潮汐导致20世纪70年代的低温期。
按照季林的理论,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全球将进入新的小冰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岂不变成神话?
全球变暖的理论尚存在难以调和的两种观点,温室效应的创始人同时又提出了潮汐制冷效应。在证据不足难以分辨真伪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