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专门分析了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下台风风险增加的情况及保险业可能面临的损失。 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全球海洋表层的温度因为全球变暖而增加。随之而来的台风强度增加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北太平洋区域。 全球变暖的趋势及今年美国遭受三次飓风袭击的情况明显地显示出,在保险市场中,风险伙伴的概念在应对环境和经济变化方面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概念要求每一个风险伙伴承担一定的风险,以此来确保连续成功的经营活动。直接保险人应该运用现代管理系统来保证足够的费率水平,控制增长并且确保业务地理范围适当分散。包括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在内的再保险人可以提供强健可靠的金融服务,以及有关管理自然灾害的专业咨询,来保证保险人业务持久稳健地发展。 全球变暖的原理 正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所示,全球平均温度在20世纪已经升高了0.7℃。工业化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导致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改变了大气的辐射性质并致使大气温度及海洋表层温度升高。 2005年发表的一个计算机模拟试验令人信服地证明,过去45年南北太平洋海洋表层温度升高趋势的解释原因必须包含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也即全球变暖这一因素(巴奈特等(2005),《科学》)。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西太平洋夏季的表层温度自1970年已经升高了0.5℃(参看附图1)。全球变暖导致台风强度增加 因为全球变暖以及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全球包括西太平洋在内的区域出现高强度台风的可能性增加了。最近的研究显示,西北太平洋根据风力强度衡量的全年台风释放的能量是跟海洋表层温度正相关的(参看附图2)。其他科学家证实持续增加的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会使台风的速度提高6%,台风带来的降雨量会增加18%(纳森%图里亚,(2004)《气候杂志》)。根据中心气压这一指标衡量的历史最强的10个飓风有4个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北大西洋飓风季,其中包括2005年的卡特里娜、瑞塔和威尔马三个飓风。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能被防止,其所导致的直接人员和财产损失只能通过包括早期预警系统以及改善防护措施,如修建加固堤坝、提高建筑标准等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来降低。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工具,如巨灾保险也能够降低灾难的影响。 2005年美国发生的巨灾已经证明经济价值的增长和飓风强度的增加,使损失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使再保险成为直接保险公司在面临巨灾时顺利渡过难关的有力保证。包括保单持有人(个人及企业)、保险业(直保和再保人)以及政府等风险伙伴各方履行其相应的义务是风险伙伴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对于保险业而言,再保险不应被看作是直接保险人的额外成本,而应看作是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履行风险伙伴的义务,保险人应该制定充分反应风险水平的费率,并且在足够具体的程度上控制风险的规模和地理分布。中国面临的台风风险 上述研究也显示,尽管近些年中国没有受到严重台风的影响,但是中国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受到严重台风影响的可能性在增加。中国每年平均受到6至7个热带气旋的一个影响,其中4、5个会达到台风的强度。根据这一标准,今年的台风数量并不超常,有2个强热带风暴和5个台风登陆,共造成了约650亿元的经济损失,估计其中20亿左右为保险损失。 尽管今年的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其强度只是从热带风暴到2级台风,它们还不算是最强的风暴。过去50年强度更高的台风在中国都是有纪录的,例如1956年影响长江三角洲的万达台风和1979年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希望台风,它们的级别就达到了3至4级。 台风强度增加的可能性使预计损失可能升高,同时中国过去10年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也使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升高。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沿海经济带,例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更多的厂房、高科技产品加工厂以及与之相伴的更多仓储设施。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增多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如上海的发展特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受到强风影响的。 此外,如果考虑到今年的台风跟有关详细资料记载的过去50年发生的台风相比还属于比较轻微的级别,那么人们应该意识到今年台风造成的损害还仅仅是比较有限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如果1956年的万达台风或者1979年的希望台风发生在现在,就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高达80亿元的保险损失。如果考虑到这两个台风也仅仅是3、4级的台风,那么可能发生的5级台风造成的损失就很可能再高几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