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京都议定书》于今年2月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也标志着全球进入“后京都”阶段探讨期的开始。但在美国、澳大利亚两大发达国家政府坚决抵制,甚至有意寻找替代品的情况下,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会否再书续篇?与会学者和官员对这场“战斗”并不乐观。
中国压力越来越大
2005年度的缔约方大会将为蒙特利尔带去近190个国家约1万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为期两周的会议将分成两大板块同时进行,其一是由189国组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其中包括大部分联大成员国;另外则是由《京都议定书》的156个签约国和地区所举行的专门会议,除美国、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工业国,以及中、印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将出席。
《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获得通过,2005年在俄罗斯的关键性支持下生效,其目标是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国际社会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迈出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将成为这次会议上讨论的焦点,也会成为“后京都”阶段的重点解决对象。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02年正式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其面临的压力也渐渐从无形到有形,从模糊到清晰。预测表明,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巴西墨西哥主动减排
“如果说这次会议能成功诞生‘京都二代’协定,其内容一定是继续减排,并将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环境署一位官员谨慎透露道。
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本次会议上宣告其减排的决心。巴西政府将宣布,它在过去一年内成功削减40%的森林采伐量。而墨西哥则打算以最大诚意考虑接受目前的减排限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表态,曾负责1992年-2002年全球气候监测的马耳他大使称赞道:“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
美国坚持走自己的路
正当各国准备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探讨更广泛合作时,美国却发出了“抛弃联合国大框架”的不和谐声音。美国国务院负责全球性事务的副国务卿多布里扬斯基称,各国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有必要“走自己的路”。据悉,美国将在此次蒙特利尔会议上揭晓一个全新方案,旨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成为世界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新法规。
不仅如此,美国还为“颠覆”《京都议定书》展开了具体行动。今年7月,美、中、日、韩、澳、印等六国代表在老挝发表《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而此举就被认为是布什政府诱使中、印等“关键国家”脱离“后京都气候协定”谈判的举动。
作为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虽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之一,但却在2001年布什总统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极大削弱了《京都议定书》的实际效力。
一些环境保护者建议,《京都议定书》签署各国迅速制定出一套“灵活机动”的策略,确保其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也能行之有效,而且并不排除美国日后加入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不排除美国日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说法,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官员大卫?杜宁杰将其喻作“在全球气候合作这条大船上为美国预定了一个包厢”。“迟迟等候美国的上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杜宁杰尖刻地说。(俞懿晗 李双)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