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称:退化草地可成国际碳交易好卖点

2009-8-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高寒草原的油菜比东部地区晚熟1~2个月。王静/摄

  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不仅使人对中国主要水源地的未来忧心忡忡,而且生态移民又带来了社会问题。退化草地问题就像扎在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事业身上的一根刺。然而,最近科学家关于退化草地的研究,让人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说:“在退化草地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中,存在着一个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商机,即退化草地可成为国际碳交易中一个极好的卖点,每年可增加产值1.44亿元。因为恢复退化草地系统可以有效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

  据介绍,青藏高原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低纬度冻土集中分布区,作为欧亚大陆最高最大的地貌单元,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在亚洲气候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青藏高原草地发育的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以及高山草原草甸土等高山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壤碳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域土壤。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不断升高,由于冻土热力敏感性大,高原冻土具有很大的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潜力。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会影响土壤的碳排放,除5月份植被萌发期外,高寒草甸CO2排放通量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提高。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收支的长期研究也证实,退化草地已成为碳源,即向大气排放CO2,其强度为每公顷0.38吨碳,如果恢复其功能,其逆转为碳的净吸收,其强度为0.78吨,二者相加,每公顷碳汇潜力为1.16吨。据推算,在严重退化区域以生态恢复或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碳汇能力可恢复为每公顷0.49吨。

  据统计,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70万平方公里,严重退化面积达40%,如果恢复其功能,每年可新增碳固定2800万~3000万吨。若每吨碳10美元,每年碳贸易增收可达2.8亿~3亿美元。三江源中度以上退化草地约1241×104平方公顷,可新增产值约1.44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的研究报告显示,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机制(CDM),国际市场上,2008年碳交易额达到了65亿美元,中国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4%,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欧洲则是主要的需求方。中国与CDM市场相关的各种技术开发与金融活动,也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而这些碳交易中,截至目前尚未有一笔来源于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

  赵新全透露,目前法国有公司已开始接触青海省有关部门,着手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碳贸易洽谈。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在考察三江源时强调,生态恢复要重点关注“技术、资金、体制”三大问题。

  他要求研究人员,要研发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态恢复技术与模式;要积极引导企业等市场力量参与生态恢复建设、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要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等机制、体制问题,同时要有新思路、新想法,把握住新形势提供的机遇,如“碳贸易”今后就有可能成为生态退化地区发展的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