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在我国促成10亿美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8月29日,发展中国家迄今最大的一笔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最终达成。根据这项协议,亚洲和欧洲的公司将为两家中国化工公司支付高达10亿多美元,帮助它们减排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的气体之一。

  这一协议是在世界银行框架碳基金(Umbrella Carbon Facility)的撮合下达成的,它将大幅度减少三氟甲烷(HFC-23)的排放量,其数量相当于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三氟甲烷是一种制冷剂,1个三氟甲烷分子在大气中俘获的热相当于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1.17万倍。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家公司分别为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通过这个新项目筹集的资金将会投入一个基金中,用于在中国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这一协议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条款签署的。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之前要将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到1990年的水平以下。清洁发展机制允许这些国家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减排项目来达到它们自己的减排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传播部门负责人John Hay表示,这个协议是去年以来清洁发展机制蓬勃发展的一个例子。将要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今年2月份的8亿吨增加到8月末的12亿吨,这相当于加拿大和法国2003年排放量的总和。

  世界银行东亚环境与社会发展部门主任Teresa Serra说,这个协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将中国的碳融资导向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活动。”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京都议定书》没有减排义务。美国也没有,因为它决定不批准这份议定书。

其他相关报道:

青年参考:美报:中国将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中收获10亿美元

  世界银行和11家企业共同促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这笔总金额达10亿美元的交易,将帮助两家中国化工企业每年减少19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个项目将给中国政府带来巨额收入。中国政府将通过向两家公司征税获得其中65%的交易额。这笔资金将被投入到新成立的清洁发展基金中,用于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他气体排放。

  75%的资金将来自欧洲和亚洲企业,它们当中很多企业正急于购买气体排放指标,以达到《京都议定书》的要求。目前已有164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协议书规定,2008至2012年间,签署该协议的35个工业化国家的二氧化碳及其他5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在气体排放交易中,排放量低于配额的企业有权将富余的指标卖出。而未达减排指标的企业则可购买排放指标,以弥补其中的差额。企业还可以通过资助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来获得排放指标。

  世行碳融资部门负责人若埃勒•沙萨尔表示,此类指标在两周内已被包括公用事业公司在内的私人购买者一抢而空。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进展。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沙萨尔说。尽管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由于属发展中国家,中国并不受《京都议定书》的约束。而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主张推行自愿的减排项目。

  即将成为该项目受益者的两家中国企业均位于江苏省。它们在生产制冷剂的过程中产生出大量HFC-23气体,这种惰性气体的温室效应相当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11700倍。该气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类温室气体之一。沙萨尔表示,10亿美元交易额中将有一小部分被用来购买焚化设备以分解HFC-23气体。

  “这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交易,”纽约资产管理公司Natsource  LLC的总裁杰克•科甘说,“如果这些中国公司从中获得大笔利润,我们也可以接受。交易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的。”

  无法达标的企业则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惩罚,主要由相当于环保局之类的政府部门执行。各国都在争取避免陷入无法履行协定规定的困境。《京都议定书》针对2012年之后排放情况设立的减排标准,目前尚未拟定。

 

京华时报:国外买家在华购排气指标

  近日,世行中国办事处宣布,世行与全球11个买家共同促成了历史上最大一笔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买卖交易:斥资10.2亿美元从中国两家民营企业手中购得9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据悉,由168个国家共同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签署该协议的35个工业化国家的二氧化碳及其他5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受此约束。

  世行中国办事处昨天宣布,全球11个买家通过世行下属的国际间大宗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构,以总额10.2亿美元的代价从中国两家民营企业??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梅兰”)和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三爱”)购买到了9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约定,排放量低于配额的企业有权将富余的排放指标卖出,企业也可以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来获得排放指标。“梅兰”和“三爱”目前在生产制冷剂的过程中产生大量HFC-23气体,这种惰性气体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通过上述交易,两家企业将从所获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购买焚化设备,以分解HFC-23气体,预计每年将因此减少19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

  据介绍,此次交易中的买家包括荷兰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德意志银行以及其他企业,其中很多企业正急于购买排放指标,以达到《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此外,我国政府将通过向此次交易征税获得其中65%的交易额,这笔收入将被注入我国的清洁发展基金,投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张艳)

 

东方网:中国两企业获10亿美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

  这两家公司分别为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就在世界银行的牵头下达成了总价值为9.3亿美元的初步购买协议。
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12家国际机构,日前与中国两家化工公司达成了总价值近10亿美元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协议,这也创造了《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最高历史交易纪录。

  据了解,该协议所签署的交易金额是以往最高交易额的两倍以上,这两家中国公司将执行每年减排1900万吨二氧化碳的任务。中国相关政府部门还将从中提取部分税金,投入清洁能源发展基金会,用于发展新能源。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家公司分别为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就在世界银行的牵头下达成了总价值为9.3亿美元的初步购买协议。日前,联合国正式批准了该项目。

  其中,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企业配额交易,获得了4.38亿欧元交易额,相当于今后7年,该企业每年要减少104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银行将为减排每吨二氧化碳支付6欧元。该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G三爱富(600636.SH)的子公司。

  这两家企业主要生产制冷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将产生一种名为HFC-23(又称三-氟代甲烷, Trifluoromethane)的惰性气体,其潜在威胁是标准二氧化碳的11700倍,这也是整个制造业气体排放中,危害最严重的温室气体之一。

  世界银行温室气体交易部经理 Ms.Chassard 说,10 亿美元中的一小部分将用来购买焚化装置及工艺,上述设备及工艺能够分解HFC-23气体,两家公司和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将在2008年前完成该项工程。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该协议中75%的资金来自于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部分企业都急于购买减排信用配额以满足《京都议定书》的需要。除世界银行之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德意志银行、东京电力公司、西班牙Endesa电力公司等,非企业包括世界银行下属的五个基金会。协议中的另外25%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机构,可以用来实现国家抗污染目标。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通过向免于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投资于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项目,从而购买减排指标。世界银行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预计,就长期而言,中国在这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达40%~50%。以二氧化碳每年21.3亿吨、每吨6欧元价格计算,中国每年通过出售减排指标可筹资127.8亿欧元。此外,中国减排量的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目前已发布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欧洲交易价格最高时已达到每吨近25欧元。

  截止到今年8月9日,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经达到79个,合作方基本以西班牙、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国能源企业为主;出具不反对意见函的项目9个,其中包括已经确定将与世界银行进行融资交易的上海老港填埋气回收发电工程。(第一财经日报 赵何娟)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
    2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