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本月11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对话中,中美双方围绕气候与能源合作、双边贸易与投资、网络安全等议题展开磋商,在多个关键领域达成共识并增进了理解。双方代表在对话闭幕后的发布会上重申,本轮对话取得的三大重要共识分别是气候合作、能源合作与中美投资协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1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美关系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特别是近期双方对竞争的关注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对合作的关注度,在这种背景下,本轮对话能够达成上述重要共识,应该说成果还是相当丰硕的。
“总体来看,本轮对话既是对过去四轮对话的传承,即保持重点主题不变及通过合作扩大共识的思路不变,也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创新要素,如对话代表的新面孔、对话气氛与风格的转换乃至对话领域的拓宽(将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更多敏感话题摆上台面)。”陈凤英说。“这种传承和创新保证了两国于战略与经济领域的对话能够在既有轨道上继续磨合并逐步夯实合作,同时又不乏在一些关键领域引入创新思维进而取得突破。”总体来看,她认为本轮对话有三大亮点最为引人关注。
加强双边贸易与投资
在对话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美双双宣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就“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行实质性谈判,这被认为是本轮对话中经济领域的最大亮点。陈凤英告诉记者,所谓进入实质性谈判,意味着下一步双方可能进入一些具体的协议签署阶段,这是自2008年至去年12月间双方经过前后九轮谈判后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双方于经济层面的最大关注,表明对话正在由务虚走向务实。
相比于中美贸易的老生常谈和波折进展,中美相互投资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话题,正在引起双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双方如能通过更好的相互投资来促进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交流,无疑将是一个双赢局面。对我国企业而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国在美投资总额为62亿美元,今年仅第一季度该数字就已达到22亿美元。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预计,未来3到5年内,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会低于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然而,目前双方于此领域尚对彼此存有较多顾虑与诉求。其中,中方希望美国能够给予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国民待遇,改善市场准入条件,特别是减少其以国家安全审查为名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设置重重障碍;美方则更多关注在华美企的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陈凤英认为,此番中美双方能在对话中敲定就“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展开实质性谈判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此前双方进行了多轮基础性磋商和谈判,已就中美投资协定的基础性条款进行了澄清,对内容进行了核对,这些都为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创造了条件。
推进能源与气候合作
中美围绕能源与气候领域达成的共识是第二大亮点,事实上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也是本轮对话的开篇议题,足见双方对这两大领域的重视。据两国通报,在能源合作方面,双方同意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决定继续投资美国页岩气项目。在气候变化方面,中美达成了五项具体共识,即在载重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建筑和工业能效五大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陈凤英认为,在能源合作方面,双方对于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可能带来的双赢局面有重要共识,且已进入技术层面的讨论,这也是对话由务虚向务实过渡的一个体现。而气候变化问题虽然是首次亮相对话舞台,但由于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早在4月份就成立了且工作效率很高,因此能在本轮对话中迅速达成五项共识,成为当仁不让的“新亮点”。“无论是能源合作还是气候变化,其背后既有两国战略安全考虑,也有经济利益考虑。”她说。“对中国来说,引进美国新能源及相关环保技术有助于优化国内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安全,也是其开拓对外投资的有益途径。对于美国来说,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正是奥巴马政府工作的重点。”
力促金融稳定与改革
推动金融稳定与金融改革、强化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本轮对话的第三大亮点,这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尤其值得关注。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中方更关注美国的金融稳定,希望美国未来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能够考虑到溢出影响。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其债务可持续问题,会否影响到美债债权人的利益,自动减支计划给美国国内乃至别国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方面则是美方需在退出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时尽可能做到有序退出,同时考虑到退出QE给别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资本流出风险。与之相对应,美国则更关心中国的金融改革,具体包括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步伐、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等。
陈凤英认为,过去两国对话往往着眼于国际层面,更多强调多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而本轮对话双方直接把诉求具体化到双边框架之内,说明中美围绕此话题的讨论及未来可能的合作正在趋于深入,这也是将对话做实的一个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