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轻"变"绿"的GDP--上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纪实

  氢燃料汽车、一杯水洗车、铁路南站地下空间模型……这些展品在全国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一亮相,旋即在展厅内刮起了一阵“上海风暴”。

  来上海展区索要资料的参观者排起了长队,负责解说的志愿者们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一名北京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上海展区是用节约的理念办节约型展览会的最好示范”,“展品科技含量高,理念新颖、内容丰富,体现了上海水平。”许多参观者也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发出了感慨。

  “广大观众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是对上海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的肯定。”

  理念为先 制度保证

  2005年10月,上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其实,早在1999年,上海就在编制政府行动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时,将循环经济作为专门一章列入其中。随着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在上海驶上了“快车道”。2000年,上海组织开展的《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获原国家计委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02年,市八次党代会对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进行了总体部署,上海市获得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奖”;到2005年,市政府又制定了《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编制出版《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整体推进 创新为魂  

  上海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上,走出了一条全面推进的路子。资源节约已经逐步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上海化工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上中下游产品链关系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投产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仅是同行业一般水平的一半,万元产值耗水量仅为同行业一般水平的十分之一。 

  循环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上海将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技术列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点领域,近3年来,已形成7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一系列新体制、新举措的先试先行,使上海经济保持两位数递增的同时,每万元GDP能耗水平每年以4%左右的速度递减,清洁能源比重越来越大,上海的GDP不断变“轻”变“绿”。  

  理顺关系 走出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会有比较大的篇幅来提出目标和具体措施。”蒋应时向记者透露了上海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到2010年,上海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目前已经较低、处于国内领先的基础上,将再下降15%以上。而据记者了解,自1992年以来,上海已连续13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111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7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翻了两番,而同期能源消耗只增加了一倍。 

  据介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上海当前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把握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现在说节约,不是说让老百姓过苦日子,压抑社会合理消费需求,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应该鼓励合理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实质上就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其次要处理好资源节约的当前重点与长远目标的关系。资源瓶颈问题将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上海这个资源匮乏型城市来说,就必须着眼于长远,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入手,尽快跨越工业化国家曾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第三是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关系。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节约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应从政策和机制的导向上入手,从税收等方面对节约进行鼓励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  


来源:中国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