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汪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将物质生产和消费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流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紧迫性。从循环经济概念可以得出结论,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资源、环境、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活动的界限。我国是人均资源禀赋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其他矿产资源也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巨大。据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废弃物排放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每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每年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是一个重要的导向,也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节约能源、爱惜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市作为重要工业城市,都面临着由资源丰度期向资源衰退期的转型,资源型产业已对经济增长产生逆拉动效应,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发展循环经济,目的就是依据自然规律,重新耦合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构建存量循环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探索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发展途径。

    首先,要客观分析我们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障碍。应当看到,我们的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仍然任重道远。

    其次,要着力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型。具体包括:构建清洁生产模型,以减轻环境负荷为轴心,变末端治理为过程治理,在企业生产环节,进行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构建绿色制造模型,以降低资源依赖为轴心,综合考虑制造业的产品特性和环境特性,由环境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构建工业园区模型,以生态转型为轴心,建立“工业生态链”闭路循环系统和生态工业网络系统;构建生态农业模型,以提高利用率为轴心,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由对环境的破坏转为对环境的修复。

    第三,要研究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围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这个核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发展智能化、生态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知识化转向和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向。突出节约消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抓好资源开采环节提高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律,抓好资源消耗环节提高利用效率,抓好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抓好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注重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抓好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要研究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比如,实行资源价值计量制度,将资源消耗纳入成本核算;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提供资金保障;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按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绿色保障体系,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将循环经济发展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切实发挥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