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挑战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0日专电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挑战

  新华社记者丁铭、杨进欣、刘砺平

  记者近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随着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正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三大问题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同业中的影响力及竞争力日益增强。去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1430万吨,已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伴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矿产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原料进口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上升。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介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率为60%,比发达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共伴生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率仅为40%,比国外低20个百分点。另外,部分有色金属矿山秩序混乱,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屡禁不止,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二、再生资源产业总体实力不强。除少数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大型企业外,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仍处于“散、乱、差”状态。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在金属产量中比例还比较低,2003年再生铝占铝产量的21%,再生铜占30%,再生铅占17%,再生锌更低。

  三、单位产品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仍比国外先进水平偏高,环境污染仍未根本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仍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我国铜、铝两大品种再生资源的来源,已形成国内回收三分之一、国外进口三分之二的格局,而且进口还在增加,进口已成为再生金属原料的主要来源。由于废料标准的复杂性,进口环节检验和定价完税比较复杂,报关周期长、税费高,不利于国际市场废金属原料的竞争。

  针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康义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节约型、资源循环型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形成若干个区域性、全国性集团公司和园区,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在集团和园区内部构建企业循环式组合的结构,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动体制创新,鼓励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整合作用进入矿业领域,发挥其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改造中小矿山。

  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依法、有序开发矿产资源,遏制资源浪费和损失破坏,节约资源。按照循环经济要求,修订和完善《资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配套法规;推进再生金属产业标准化进程,尽快制定贵金属废料、钛及钛合金废料、钨及钨合金废料分类技术标准,废金属拆解、再生金属生产环境标准,以及废汽车、废家电、电子废料拆解技术规范等。同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的统计体系。建议建立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体系,规范统计信息,为国家、行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多元化发展原料生产。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立足内需。

  在满足内需情况下,要控制生产总量、限制出口,不能再走出口资源、能源的老路。在开发利用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要继续重视国内外原料结构调整,尽量利用国外资源,尽量利用国内外再生资源,注重国内再生资源回收、预处理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废杂金属资源进口,简化进口手续,扩大进口品种。发展原料生产,使之与冶炼加工相协调,增强原料生产的基础地位。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针对再生资源产业“小、散、差”的现状,完善行业政策,明确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和鼓励、限制、淘汰的范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造中型企业,淘汰那些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推动企业重组,吸引外资合作,逐步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再生资源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了更多地利用国外再生金属资源,继续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园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到十个。这些园区设立环保、海关、质检监管区,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区内水、电、汽设施集中建设,统一供应,实现共同辅助设施一体化;区内建设码头、仓储等物流系统,利于进口与园区内流通;区内集中建立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固体废物焚烧、掩埋场,达到生产与环保一体化,实现环保达标。

  制定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找矿、勘探投资,减轻矿山赋税,鼓励提高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改善再生金属行业增值税制。再生金属生产领域,给予融资政策支持,扩大贷款规模,对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作为国债资金投入重点;再生资源产业是典型的环保产业,应给予税收优惠,提高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增值税抵扣比例;鼓励进口废料,提高再生资源采购国际竞争力,实行进口零关税,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积极支持企业成立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研究机构,建设再生金属技术创新中心。

  大力发展溶浸采矿、无废采矿、充填采矿等技术;应用高效、大型选矿设备、新型选矿药剂以及先进的浮选技术、难选复杂矿和共伴生金属综合回收技术;深化铝土矿选矿拜耳法、烧结法技术开发、创新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废杂金属机械拆解、分选分类、表面洁净化等预处理技术;提高金属熔炼回收率技术、再生铝保持性能技术、废电池无害化处理技术、废汽车回收利用技术、废家电回收利用技术等。 


来源:央社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