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锂产业新生态 ??“锂产业?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精彩观点摘登(上)

6月20日,第十七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锂产业—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宁举办。论坛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

汽车电动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锂资源产业也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成为一片新蓝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锂资源应用需求旺盛,伴随着技术突破,产能将逐步释放,市场供应量也将逐步增加,给上下游整个产业链都带来发展机会。建立健全完善的锂资源供给体系,构建锂产业新生态,是锂资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海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大省,锂、钾、镁等11种矿产储量位列全国首位,丰富的锂资源使青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处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如何将优势地位发展为优势产业,一直是青海省探寻的道路,也是这次论坛研究的课题。

“锂产业—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围绕国际上关注的行业创新链、产业链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探讨政策、合作及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锂产业新生态。

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今明两天,本报特整理刊发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用全球领先技术支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

【嘉宾简介】

陈清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动力系毕业,研究员,教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经验。历任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董事长、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等。

国家把电动汽车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的理解:首先它能够改变交通能源结构,化解能源环境的矛盾。

中国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而且还处在能源需求的旺盛增长期。如果我们能利用新能源革命的机会,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那么经过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的能源交通结构就会有大的改善,能源环境的矛盾会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国家能源安全的程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电动汽车是中国迎接新能源革命的一个战略支撑点。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而电动汽车和其他零排放交通移动机械作为一个个能源的储能单位、消费单元和信息终端,将成为分布式能源的有力支撑。

再次,电动汽车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汽车技术的电动化与新能源革命交集,与信息化、智能化构成了最优搭配,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汽车电动化技术还会向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移动机器人、无人飞机等延伸,构成一个庞大的、新兴的“移动电动技术产业群”,实现移动装备的电动化、清洁化、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最后,电动汽车是圆中国人汽车梦的一种可行途径。个人出行机动化是不可抑制的一种居民需求,而新能源革命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从中长期看,14亿中国人圆汽车梦的希望寄托于电动汽车。

不过,要保持市场理性,适度放缓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更从容地抓技术、上质量、上水平、保安全。

电池是一个新兴产业,期盼技术水平有新的突破。目前,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占全部乘用车生产成本的40%—60%。现在电池技术和电池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把电池与新能源革命联系在一起,这给电池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池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汽车是一个大产业,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市场巨大。但是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十分苛刻。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中国企业,把发展动力电池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抛弃搭便车的心理。这个行业前沿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竞争,要舍得在研发上投入,一旦实现突破,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获取丰厚的收益。

从中长期看,决定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今天急速扩大的生产能力投入,而是持续积累的技术突破,是越来越强的产品竞争力,是政府补贴政策退出后电动汽车在市场上与燃油车的抗衡能力。

加大投资矿产资源 建立完整价值链

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 Thorsten Lahrs

【嘉宾简介】

Thorsten Lahrs ,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1986年德国汉诺威大学化工系硕士毕业,历任赫斯特集团德国、法国、巴西安装总监、运营总监和副总裁、诺华制药总监、开发生产磷酸亚铁锂的Phostech锂业公司总裁。

青海的锂矿资源非常丰富,全国80%以上的锂矿资源都富集在了青海省。而青海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是非常宏大的,希望在2025年能够实现储能电池的产量达到14000兆瓦时。

全球18%的太阳能储能电池是由青海所生产的,我们希望能够实现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从而促进其销售,使销售额达到1800亿元。我们看到,青海的风能产能也已经达到大概10000兆瓦时。而现今展望未来10年,整个产业的产能将会增长5倍之多,这主要由交通方面来驱动,更是驱动电池产能生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在电池工厂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投资的话,就会发现,在本产业很多地方已经建立电池生产设施,它们的规模已经增加了5倍甚至10倍之多,这是市场需求所带来的大规模的增长。因为青海的锂矿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如果看看其成本,就会发现可能青海锂矿资源的成本还是有点高。因为可能涉及到化工方面的一些技术,以及获取的难度,所以即使矿产资源非常的丰富,也会在开发上遇到一定的挑战。

2010年我们在青海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公司。2011年建立工厂,2012年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磷酸铁锂电池,那个时候只有磷酸铁锂;2014年之后开始第二个阶段并完成了大规模生产。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开展三元材料方面的生产。

在产能规划方面,我们希望LFP实现2000吨以上。我们与北京大学开展了合作,在泰安市聚焦于LCO方面的生产,同时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经验,更好地打入市场,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销售办事处。

同时,我们聚焦于锂矿资源本身,也更进一步的扩展了我们在西宁本地的产业活动。我们与比利时的一家公司PRAYON建立合资企业,主要业务就是制造和销售基于LFP等这样的产品,希望展开密切合作,以此来进一步地快速扩大我们的市场。

青海具有大量的矿产资源来开展锂电产业,虽然在气候上、在化学技术上充满了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在青海省政府的支持下还是能够得到大力的解决。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目标,在过去的5年在全球市场建立起了一个LFP生产者、领先者的地位。同时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投资来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资源,建立起完整的价值链;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与中外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尤其是来进行相关的研发活动,包括北美的一些企业,但是青海现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非常强大,我们共同期待着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动车:有望进入“低成本(购买+出行)”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永伟

【嘉宾简介】

张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席专家,长期任职于国家政策咨询机构,主要从事经济改革、企业改革、产业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有关经济改革、技术创新、能源改革、电动汽车方面的政策课题。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将力图用最简单的图表和一些数据来把这几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做一个描述,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电动汽车产业链,特点是链条长,跨领域应用广。截至目前,电动汽车产业链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力量,而且和传统汽车产业相比具有链条长、跨领域应用广的特点,这就为下一步这个产业持续创新奠定很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占有全球将近1/4的消费市场规模。

第二,从市场规模来讲,中国是全球增速最快的。

第三,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快速发展。现在的主流是纯电驱动,在未来,特别是国际上都认为未来的主攻方向是以氢为主导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我国在研发上也在密切地跟进。最近两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取得快速成长。

第四,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最近两年在国内拉动销售最快的模式是租赁模式,就是分时租赁模式;在充电和换电模式当中,我国也是多种方式并举的。

第五,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跟进。在这个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日益增加的态势已经形成,而且充电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既有快充,也有慢充,还有无线充电等多种方式。

第六,支持政策。我国采用了经济激励、逐渐退坡的政策选择。根据目前的经济激励政策,乘用车每辆有将近3—5万元的国补,客车每辆也有20—50万元的国补,另外,最近正在研究的是让燃油车来补贴电动汽车,建立一个交叉补贴的机制。

第七,电动汽车的未来。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电动汽车将会有希望进入到一个“低成本购买+低成本出行”的阶段,为未来消费者能够更早地接触电动化、智能化、低成本的出行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中德电动汽车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持续城镇化、交通运输与能源领域主任金彩尔

【嘉宾简介】

金彩尔,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持续城镇化、交通运输与能源领域主任。金女士拥有20年左右的中德项目工作经验。在获得商业管理和汉语的双学位后,曾在多家跨国公司,超过20个地区从事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及储能项目的工作。在加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之前,金彩尔女士在Younicos股份公司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总监的工作。该公司致力于储能技术及从可再生能源获得电力系统的开发及研究。

目前,金彩尔女士依然担任中国欧盟商会智能电网工作组主席一职。该工作组长期就智能电网的政策、法规、标准等议题促进中国及欧洲政策制定者间的交流活动。自2014年以来,金彩尔女士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负责可再生能源、能效、电动汽车、低碳交通及新能源城市等中德政策对话及技术合作项目的领导工作。

借今天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情况。

首先,看一下德国电动汽车的进展。德国发展电动汽车的目标是,2020年将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在路上行驶。

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类似,德国也有四个示范窗口项目。这些机构紧密合作,在2010—2016年的示范推广期间,形成330多个项目,项目总额达3亿欧元,其中一半是德国政府的补贴。

关于中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项目。GIZ是德国联邦政府的机构,和130多个国家有合作关系,最大的目标是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也有3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各个合作伙伴,更关注与气候、能源、环保以及城市化方面的议题。

2011年6月份,中德在高级论坛的时候,签署了关于继续开展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那个框架下GIZ作为联邦政府的执行机构,负责多个项目,包括标准、充电基础设施、气候保护、动力电池回收等等。其中,包括一个广泛合作机制,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合作。

另外,介绍一些德国的示范项目:锂离子电池回收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员包括大众汽车公司和奥迪汽车公司,德国很大的一个大学以及一些锂离子企业。整个项目的重点是研究分析各个拆解过程的技术和经济性,以及电池再次利用的可能性。通过研究有两个发现,一,电池设计,电池包一定要易于日后拆解,这样对于确保整个回收流程的环保十分重要。二,目前的回收手段可以把电器材料的回收率做到较高水平,例如锂、钴。

在德国每一个用户、每一个家庭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光伏,当然政府也会给予补贴,所以推动力很高。现在,在德国,比如说用户,可以把自发余额的电卖给国网公司,所以在德国家庭用电池储能会成为新兴领域。

再回到政府层面,在刚刚结束的中德第四轮政府磋商中,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该声明既提到双方将进一步深化电动汽车的合作,也提到继续实施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