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建四处“垃圾”循环经济园

2009年08月05日 18:25:1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垃圾变资源人人有责 节能热化解垃圾危机

    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

    7月25日,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向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汇报了关于“提高垃圾收集处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城市”议案办理暨加强垃圾处理工作的情况(下称议案)。未来几年,北京将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以缓解目前超负荷处理状况。并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全市再生资源收集日”。

    《北京市市容卫生环境条例》明确规定: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应当逐步实现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专业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北京市将如何切实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如何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进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垃圾处理人人有责

    处理好城市废弃物,是全世界每个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十一五”期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40 亿元。

    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陈永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三年前,北京一年的垃圾产量堆起来能顶得上景山大。北京市现在年产垃圾量672万吨,每天的产量是1.84万吨,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市政市容委资料显示,到2012年至2014年,北京现有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同时,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

    “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的定位一直没有变。”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郭卫东处长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强调,“垃圾处理关乎公众利益,同时, 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以垃圾减量化为例,不但要从垃圾的产生地、更要从垃圾的集散地和处理地着手进行就地资源化或就地分类收集的工作。北京市提出的“净菜上市”就是典型减量化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是我们扔垃圾的方式决定了垃圾处理的方式。如果能够从源头进行分类将大大降低垃圾的分选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处理效率。”高安屯垃圾处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现在的垃圾分类遵循大类粗分的原则,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最终的不可回收垃圾。” 郭卫东处长告诉记者,“推广垃圾分类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的广大市民在抱怨垃圾污染的同时也要从自身做起,垃圾处理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