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是既立足现在,又着眼未来的科学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性,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发展理念是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思想结晶。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协调是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既关注十三五时期发展的质量,更要为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规避“木桶效应”陷阱。习近平同志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的普遍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犹如盛水的“木桶”,其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并取得丰硕的成绩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和问题,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如资源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优、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任何事物都是由局部构成整体,局部出现弱项,自然会给整体带来危害。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着眼未来谋划全局,聚焦突出问题,促进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的发展提速增质,补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综合处理各方面关系,着力增强发展的“协同效应”。五中全会的公报明确提出,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协同系统,各个系统要素的协调发展,协同推进能够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习近平强调:“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的发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十三五时期,要着力协调好几方面的重大关系,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处理好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间的关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处理好城乡发展关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搞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实现富国强军战略过程中,还要促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琴瑟和鸣,宫商协调”。在十三五时期,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领域的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着力增强发展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效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是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挑战的五年。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协调理念引领发展,在薄弱环节攻坚克难,在补齐短板上取得进展,增强发展的均衡性,促进各领域的协同共进,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