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议已久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颁布,第一次明确将全面推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位为中国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首先,《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三步走”战略,与实现“中国梦”具有高度的战略契合性和阶段同步性。从第一步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三个依次递进的十年发展阶段战略目标来看,也恰好与“中国梦”中“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目标是完全对接和高度契合的。
其次,《中国制造2025》指明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原则和五大方针,正是对“中国梦”核心精神的全面贯彻,对其基本原则的向外延伸,对其战略思想的具体运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共赢”这四大原则,秉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五大方针,既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复杂性国内外形势的清醒认识,也全面反映了对如何推进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综合改革框架措施的精确判断。
最后,《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为“中国梦”的践行与落地,提供了切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实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操作手段。依靠全面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这五大工程,来快速弥补限制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构建维持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平台,打造推进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缩小中国制造业与前沿发达国家的诸多差距。通过对十大领域项目的全面激励和合理扶持,促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工业4.0背景下,走出“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并联式的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全球众多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全球竞争力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发达国家全面推出的各种再工业化以及工业4.0计划,以及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出的各类制造业振兴计划,已深刻说明,制造业已经成为各国所有发展战略竞争中最为决定性、最为基础性的竞争手段。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中国制造业2025》将在中国今后五个对外战略的核心方面,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外部环境支撑与保障作用。
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本泡沫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典型现象,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动力不足,从而有可能造成中国制造业错失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期,进而使得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在危机。
首先,部分制造业企业资本泡沫化现象开始凸显。中国制造业普遍发生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制造业企业竞相将自身的利润、销售收入甚至银行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而非投向企业的创新研发、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核心环节。过去10年内,中国房地产行业获得的是平均20%以上的利润率,但制造行业总体利润率却只有3-6%。行业间如此巨大的利润差距,必然引诱着资本流出制造业部门进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导致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弱化,以及经济结构“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其次,由于对微观经济的干预、金融抑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缺位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中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已经超过自身发展能力的综合负担水平,这不仅仅体现在与制造业企业发展能力不相符合的高税费负担水平和高贷款成本方面,而且表现在企业在整个生产与流通环节的高交易成本。这些长期过高的综合负担水平,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净利润率只有3-6%,从根本上对中国制造业提升生产率和创新研发的投资动力造成了抑制效应。
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机制,这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为核心、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制度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