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合会2013年年会:推进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

课题组中方组长:徐庆华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副秘书长

课题组外方组长:迈克尔·昆特 德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合作中心主任

可持续消费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应将可持续消费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以确保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可持续消费也将是解决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的有效途径。综上,课题组提出了以下三项主要政策建议,以推动和促进中国的可持续消费。

 一、将可持续消费纳入国家政治与经济社会发展框架

促进和实现战略政治层面的可持续消费将有助于改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以及公民在日常消费选择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也是确保贫富收入差距与消费水平差距不再进一步扩大进而危及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1.在“十三五规划”中着重强调可持续消费。 “十三五”规划应重点强调将可持续消费作为国家战略,包括在住房、交通和食品三个关键需求领域推动重点行业可持续消费,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别化可持续消费战略。“十三五规划”还应将可持续消费作为重要桥梁,将“到2020年碳强度减排40%~45%”的目标与经济转型过程、促进国内消费的新经济支柱联系起来。

2.将可持续消费纳入现行法律法规。建议对有助于在全国和地方推动可持续消费转型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以约束浪费型消费模式和过度消费支出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消费修订内容应尽快纳入立法进程。目前,对可持续消费主流化提供的法律保障非常有限。此外,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或与该修订版法律有关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政府采购法》中均应纳入可持续消费概念。从中期来看,建议出台专门的《可持续消费促进法》。

3.调整现有的经济手段和具体政策,促进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建议以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方式更全面地利用和改善现有定价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激励机制。特别建议完善 2012 年推出的家庭用电阶梯定价政策。建议扩大消费税范围,改善税款的征收方法。为鼓励节能绿色住宅建筑的建设和使用,建议向此类建筑的购房者提供低利率的信贷或按揭。建立促进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的各种经济机制。设立可持续消费专项基金,对农村地区使用环保认证产品与服务进行价格补贴。

4.将可持续消费纳入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驱动力从投资转向消费的情况下,可持续消费是避免家庭和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成倍增长的关键。考虑到中国的低碳城市举措和试点项目,可持续消费战略的实施对于确保城市碳排放减少将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建议评估“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区目前的低碳发展战略,确定可持续消费区域及其减排贡献。

5.制定国家可持续消费路线图与《可持续消费行动计划》。亟须制定可持续消费路线图与行动计划,明确可持续消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可持续消费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提高市场的可持续性、限制过度消费、确保全国范围内城乡消费者都能进行可持续消费选择等方式推进可持续消费。中央政府需要为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国家《可持续性消费行动计划》创造机会,建立适用于不同人员的参与机制。

二、推动可持续消费制度与体制创新

创新对于可持续消费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公共管理与社会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而言,现有部分管理与社会制度实际上鼓励的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在上述两个重要的领域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创新,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部际协调合作机制。针对可持续消费设立部际合作机制或工作组,由国务院领导部际工作组,由以下部门和机构的代表担任工作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环境保护部(牵头单位)、农业部、商务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科技部、水利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局及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应尽快建立工作组,使其在将可持续消费纳入“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2.提高中国产品认证体系的公信力与独立性。要促进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与国际紧密接轨,对现有产品质量监控机构进行强化。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以提高认证产品数量与赢得消费者信赖及认可为目标。中国应加大力度在产品认证和标签领域采纳成功的国际经验。除官方认证机构以外,还应成立独立的消费者信息协会,构建服务于消费者的开放式绿色产品信息平台。

3.开展可持续消费地方试点项目。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中国已经开展了一些试点项目(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了多个低碳试点城市与省区。应针对可持续消费开展小规模社区试点与地方示范,与现有举措形成互补。建筑物倾向于零能耗建筑,鼓励以社区为基础的园艺,城市设计应优先考虑高效交通、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开展“生活实验室”试点,与当前的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挂钩。此外,地方政府应严格开展可持续公共采购实践。

4.建立并应用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建议中国设计、试验和实施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以追踪可持续消费进展,衡量可持续消费对绿色发展的贡献。除了GDP衡量之外,应将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与当前用于衡量低碳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标系统紧密关联。建议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当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可基于诸如OECD可持续消费指数框架等指标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并可跟进检验可持续消费政策的实施是否走上正轨。

 三、建立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可持续消费伙伴关系

要成功落实上述可持续消费政策,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发展高于政府要求,建立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伙伴关系必不可少。以下就如何吸引最具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成为推动中国可持续消费的合作伙伴提出具体建议。

1.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可持续消费实践。地方政府可通过可持续采购、建设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建立地方意识提高中心等方式实现可持续消费承诺。可持续公共采购不仅刺激了可持续产品和服务市场,也使得对社会行为的可持续规范变得合理合法。

2.充分利用私营部门的力量(特别是零售商和金融机构)。各类企业都有责任将可持续消费纳入行为准则,从而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应该支持建立可持续产品市场。另外,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机构、投资者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应该从根本上为塑造个体消费者和机构客户的可持续消费实践做出贡献,促使基础设施方面的长期投资更具有可持续性。

3.促进民间社会行动和公众参与。鼓励公民社会(特别是环保团体和消费者团体)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落实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过程。民间团体在提高公众意识、开展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消费行动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创新。政府要充分挖掘民间社团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潜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并放宽对民间社会组织登记和筹款的规定。建议在各地方成立消费者咨询中心。中心由公民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管理,提供有关产品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独立信息,参与意识提高和消费者教育活动。

4.推动可持续消费国际合作。中国不应当只专注于其国内的消费模式和水平,还应当积极参与有关可持续消费主题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有必要成立负责追踪国际发展动态与可持续消费政策、研究和实践趋势的机构。

此外,建议成立国家可持续消费中心,搭建可持续消费研究和实施平台,推动知识与经验共享。协调中国国内行业、商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和活动,紧跟最新国际发展趋势。尤其重要的是,让国内产品采用国际产品标准进行匹配落实。认证程序和产品标准的统一不仅会增强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还会促进中国的可持续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