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公民”运动:呼唤一个群体觉醒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二00三年一次有关企业公民的论坛上坦言:自己在海外各类会议上多次听说“企业公民”,但是一直不明白到底企业公民是什么意思。

  今年初,马云再次谈到企业公民的时候,斩钉截铁地说,他已将企业公民纳入了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他所做的是让各类以单方面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网络交易商们能够认识到诚信为其带来的价值,进而营造出一个诚信的网络交易环境。

  中国的企业公民运动开始于二00三年,那年六月,一家报纸专门开辟四个版做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公民专刊》。两个多月后,又有一家主流报纸发起了中国第一次有关企业公民的研讨会。当年十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直到昨天企业公民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有关企业公民运动呈欣欣向荣之势。

  企业公民概念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伤害社会的现象开始严重: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社区建设遭破坏、职工权益受侵害等等,于是西方社会各界开始呼唤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企业公民课题组组长于增彪的说法,目前中国一些企业的发展正是以伤害社会为代价的,这种伤害包括环境污染、矿难事故甚至农民工讨薪等。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远远还没有承担起公民的义务。

  在国内,企业公民对很多企业而言还是闻所未闻。一些企业家简单将之理解为慈善事业。据于增彪教授称,慈善只是企业公民的其中一种表现。

  按照企业公民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京的说法,企业公民有几个明显的标志。第一,有好的治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念;第二,对企业员工的责任;第三,对环保的责任;第四,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包含税收以及经济上的一些付出。

  在中国企业家们眼里,慈善行为往往被赋予造福乡里的报恩意义,很少跟企业的社会责任挂钩。既便如此,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几天前透露,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一千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十万家,百分之九十九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工资福利处副处长张国玖称,深圳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地区一样,在现代化起飞阶段采用了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专注于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压力,难以为继是这种模式在深圳的真实写照。

  所以张国玖表示,深圳必须改变发展模式,把发展从偏重经济增长丰富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落实到企业,就是企业不能以利润为唯一目的,不能将企业发展建立在损害企业劳动者利益或者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归结为一点,就是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在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近两百位企业家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称,企业不仅是企业的,更是社会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更是构成国家经济和社会基础的企业公民。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是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

  在中国社会已进入人均GDP达到一千美元之后的社会矛盾凸现期的时候,他们的宣言正是在呼唤中国的企业界共同担当起社会发展的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