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召开的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商界精英们在关注财富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话题。有专家认为,就中国的本地化公司而言,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仍然处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层面。
在商言商,追逐利润被认为是企业的天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可惜的是,今天许多中国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时候,作为企业公民,却仍然是一个矮子。更令人扼腕的是,做优秀企业公民的概念在许多企业里甚至压根儿不存在。
此说绝非空穴来风。日前读到无锡的新闻:该市举行的残疾人就业洽谈会上,松下电池等外资或合资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到了70%。在洽谈会现场,松下电池有限公司的日方老总、招聘人员、翻译全部到齐。对每一位上前递材料的求职者,日方老总都认真接待。这些外企不但不认为聘用残疾人是累赘,还视作光荣,只要残疾人的个人能力适合岗位需求,就把他们和普通员工一视同仁。与外企相比,我们的本土企业则黯然失色。听说推荐残疾人来就业,有些企业忙不迭地往外推,觉得有损企业形象和投资环境,即使劳动部门说得口干舌燥,也很少听得进去。
这还只是对待残疾人就业,再看矿难事故的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的粗制滥造,污水废气的偷排暗放……在诸如此类事件面前,我们有多少企业能够达到企业公民的起码标准?企业是经济实体,自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企业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松下电池的做法表明,赢利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企业可以而且也应该在其中找到平衡点。且不说企业的财富得之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恰恰是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有力资本。
企业怎样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平衡效益与公益,怎样在纳税之外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都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话题,可以说,中国正在呼唤优秀企业公民的出现。但优秀的企业公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媒体、公众、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呼唤需要回应,我们的企业听到这个呼唤了吗?能回应这个呼唤吗?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