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交流与合作
被忽略的价值:企业社会责任与障碍者就业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0月16日,由中残联、中国企业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瑞典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等主办的“被忽略的价值:企业社会责任与障碍者就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近200位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外国驻华商会、国内行业协会或商会、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及企业社会责任经理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企业联合会在此次会议上共同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关于企业雇佣障碍者就业态度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被调研企业逐渐认识到,雇佣障碍者不是慈善,而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长期盈利的举措。当问及如果有障碍者符合岗位条件,能力不逊色于其他应聘者,反馈的74.5%的企业表示欢迎雇佣障碍者到本企业工作。根据报告,企业雇佣障碍者并非单一的慈善行为,障碍者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的能力并不输于正常人。与会各方认为,障碍者的就业能力及对社会的贡献,目前仍是“被忽略的价值”。

雇佣障碍者系法律强制规定

“我从秦皇岛来到北京,现在职业康复站学习做手工编织,我很喜欢绘画,想做与绘画有关的工作,稳定就好。”有听力障碍的刘荣荣用手语说,她有工作能力,希望将来能够找份工作养家,孝敬父母。来自西城区残疾人手拉手职业康复站张洁说,北京市有400多家职业康复站,希望企业能够开放更多岗位和机会给障碍者。

这些宣言也得到了与会企业的认可。在被问及为何雇佣障碍者就业时,在被调查的161个企业中,69%的企业认为应聘障碍者工作能力能满足企业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48%的企业认为障碍者是弱势群体,雇佣他们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40%的企业考虑到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关减免税和其他优惠政策;33%的企业被障碍者的意志和精神所感动。

“很多企业认为雇佣障碍者就业是慈善,这是一种误解,雇佣障碍者是中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中残联教就部副主任解宏德介绍,1995年以来,国家推行“障碍者按比例就业”制度,规定企业需安排1.5%以上的职位给障碍者。1个月前,中组部等七部门共同发布意见,提升障碍者按比例就业的力度,到2020年,所有省级党政机关、地市级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排有1名障碍者,这也是国家第一次正式向国家机关提出阶段性目标。中残联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新增32.9万障碍者就业,其中,集中就业障碍者10.2万,按比例安排障碍者就业8万;截至目前,全国城镇实际在业人数444.8万;1770.3万农村障碍者实现稳定就业。

雇佣障碍者对企业盈利有益

尽管如此,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企业试图规避“按比例就业”法律义务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刘鹏表示,雇佣障碍者是企业与社会双赢选择。他介绍,通过“通用设计”生产符合各类障碍者需要的产品,对企业盈利大有益处。障碍者有相当高的购买力,如在英国这样的消费每年为450-500亿英镑,在美国为1750亿美元。此外,国际劳工组织对10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试点研究发现,障碍者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造成的损失估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霍百安称,一份由对642名雇佣过障碍者(包括智力障碍者)的澳大利亚雇主的调查发现:“90%有障碍的员工的生产率并不比其他员工低,相反可能更高。”许多研究表明,雇主雇佣一位障碍者,能够获得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双重收益,而对雇主来说,财务上没什么效益损失,很多情况下还有很高的回报率。

这一观点得到了当天参加研讨会的多数企业支持。重庆刘一手火锅总经理刘松介绍,该公司创办的刘一手火锅,已先后在重庆、北京、上海、合肥、深圳、新疆开设了8家分店,为近500名障碍者提供工作机会;为障碍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德国的软件公司SAP介绍,他们在印度班加罗尔雇佣了6名自闭障碍者,他们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他们的分析能力超常,工作能力突出。

企业雇佣障碍者需要支持

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CSR)中心负责人梅松女士称:“帮助障碍者融入工作环境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瑞典有很多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企业,而他们本身实际上也从这种工作场所多元化中获益匪浅。”

当天的会议上,一些企业也表达了在雇佣障碍者时面临困难。有超过一半(54%)的被调研企业认为需要外部支持,其中需要管理残疾员工事务能力培训的为51家,占反馈企业数的66%,需要提供企业管理残疾员工事务的相关咨询服务的为41家,占51%。

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商业和障碍领域网络专家Sara女士介绍,已有超过40家大型跨国公司,17个各国雇主组织或企业网络,以及国际顶级的障碍领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地区代表机构加入该网络,分享残疾员工事务相关的管理工具、相关信息,以及雇佣障碍员工的良好实践。该网络也开始在中国寻求更多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加入,解决企业面临的上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