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交流与合作
中日淮河低层大气与降水研讨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

  9月19-20日,“第四次中日淮河地区低层大气与降水研究(The Fourth China-Japan Joint Workshop on Lower Atmosphere and Precipitation Study,LAPS)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13位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千叶大学、冈山大学的专家和博士生,以及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部门30位专家和研究生出席了研讨会。中方项目负责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林洪柱助理巡视员和日本名古屋大学中村健治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出席了研讨会。

  中村健治教授曾经担任GAME/GEWEX国际项目办公室主任,两任日本名古屋大学大气水循环研究所所长。从90年代就开始与中国气象局合作。他在讲话中惊叹北京乃至中国气象局的飞速发展,同时感谢中国气象局对LAPS项目的支持,以及与国家气候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希望继续与中国气象局开展合作。

  LAPS是国家气候中心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开展的野外观测试验和研究项目,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的观测和研究基础上开展的。LAPS以边界层大气与陆地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中国和日本汛期季节降水预测水平为最终目标。该项目旨在通过在我国典型的南北干湿气候过渡带及在日本南部开展较长期的观测试验,获取该地区不同季节陆面异常状况及大气边界层内各要素特征的高分辨率资料,揭示冬-春季淮河地区地表特征以及影响汛期降水异常的物理机制,从而改进气候模式中陆面参数化方案,提高降水预测能力。

  LAPS项目于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上旬在安徽省寿县、肥西等地成功地开展了为期两年半的多普勒风廓线仪、多普勒声雷达、边界层通量、微波辐射、自动地面通量观测站连续观测,并于2004年和2005年夏在阜阳开展了加密探空观测,同时在寿县增加了人工稻田流动观测(如地面长波辐射、土壤湿度、地温、土壤水分、土壤蒸腾、CO2、农作物生长等)。

  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为全面总结和交流观测及研究成果。会议主要围绕梅雨期淮河流域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气候特征;中尺度梅雨锋系统的物理特征及其模拟;淮河流域边界层大气及陆气相互作用;大气探测及遥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会议共交流了24篇学术报告,并讨论了关键的科学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来源: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